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那句沉甸甸的问话,如同投入一池静水中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涟漪。所有的目光,或期盼,或审视,或猜忌,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顾昭牢牢地笼罩在中央。去,还是不去?这个看似简单的抉择,却牵动着无数的刀光剑影、利益纠葛,乃至整个大明王朝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
然而,面对这几乎能压垮任何人的巨大压力,顾昭却只是平静地躬身一礼,不疾不徐地答道:“陛下,此事关乎国运,非同小可。臣以为,战与守,皆需谋定而后动。臣恳请陛下给臣一日时间,容臣返回大营,与麾下将士及参谋详议,再具本上奏,为陛下献万全之策。”
他的回答,既没有慷慨激昂地请战,也没有畏缩不前地推诿,而是将问题拉回到了最纯粹的军事层面。这种沉稳与持重,让本就对他极为倚重的崇祯皇帝,不由得更加信赖了几分。
“准。朕,等你的万全之策。”
顾昭带着皇帝的期许与整个朝堂的目光,回到了西山大营。帅帐之内,气氛却比紫禁城的文华殿,还要压抑和紧张。
当祖大寿那封血写的求援信,以及出兵救援大凌河的军令意向,被传达到镇北军核心将领的面前时,一场远比朝堂争论更为激烈、更为直接的反对,瞬间爆发了。
“救他?凭什么!”第一个拍案而起的,是脾气最火爆的王五。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鄙夷与愤怒,铜铃般的眼睛瞪着顾昭,吼道,“大人,您忘了当年在广宁,他是怎么想把我们当炮灰,去填建奴的刀口的吗?您忘了袁督师是怎么死的吗?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他们辽西将门落井下石的影子?这种背信弃义、自私自利的小人,让他自生自灭,被皇太极千刀万剐了才好!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吞了他的地盘,彻底解决辽西问题!”
王五的话,如同点燃了火药桶,立刻引来了一片附和之声。
“王将军所言极是!”一向以精明、善于算计着称的侯三,也从更为现实的利益角度,冷静地分析道,“侯爷,从纯粹的利益上说,祖大寿一死,整个辽西将门必然群龙无首,陷入内乱。这正是我军彻底掌控辽东军务、将所有边军力量整合起来的最好时机。若我们此时出兵救他,不仅要冒巨大的风险,就算救出来了,他也只会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大麻烦。因此,此战,于我军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实不宜出兵。”
如果说王五和侯三的反对,更多是出于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考量,那么负责镇北军火器研发与后勤统筹的孙元化,则从纯军事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更为令人绝望的判断。
他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指着大凌河周边的地形,神情无比凝重地说道:“将军,诸位请看。根据魅影传回的最新情报,皇太极此次布下的,是天罗地网。他不仅挖了三道主壕沟,每道壕沟之间,还有无数的副沟、陷马坑和鹿砦相连,更沿线修筑了数十座可以相互支援的炮台。其防御体系之严密,决心之坚决,远胜当初的德胜门。我军火器虽利,但兵力终究有限,不足三万。若要长途奔袭近千里,去攻击对方十万大军经营月余的坚固阵地,后勤补给线将拉得极长,极易被敌军骑兵切断。”
他的声音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无比沉重:“恕我直言,此战,若是去了,乃是九死一生之局。我军,恐怕有全军覆没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