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邲水溃澜(公元前598年 - 公元前597年 夏)

伍参的分析,正合楚庄王内心深处冒险求胜的念头。他看向孙叔敖:“令尹,伍参之言,不无道理。晋人内部已乱,我若退让,岂非坐失良机?”

孙叔敖见庄王意决,也不再坚持,转而开始筹划具体进攻方案。楚庄王采纳伍参之策,决定不以堂堂之阵对决,而是利用地形和晋军内部矛盾,施行致命一击。

战争的导火索由一次微不足道的挑衅点燃。先縠果然不顾中军号令,擅自率领本部兵马,渡过黄河,向楚军前哨发起进攻。楚军前锋佯装败退,引诱先縠部深入。

赵朔得知先縠擅自出击,又惊又怒。若先縠部被歼,则晋军士气将遭受重创。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全军陆续渡河,接应先縠。这一仓促的决策,使得晋军未能结成稳固阵型,便被迫在邲水旁的复杂地形中与以逸待劳的楚军主力展开决战。

楚军按照预定计划,并不与晋军正面硬撼。楚庄王亲率精锐王卒,利用山林掩护,猛攻晋军阵容中最为薄弱的、由赵朔亲族赵同、赵括率领的下军。下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赵同、赵括虽奋力抵抗,但楚军攻势如潮,王卒战斗力极其强悍,下军很快被切割、包围。

与此同时,楚军左、右两翼如同铁钳,分别钳制住荀林父的上军和士会、先縠的中军一部,使其无法救援下军。

战场上杀声震天,箭矢如蝗,战车奔驰碰撞,徒兵绞杀在一起。晋军个人勇武不逊于楚军,但指挥混乱,各自为战。先縠部因冒进被楚军分割包围,损失惨重;荀林父欲救不能,自身亦陷入苦战;士会试图稳住阵线,却难挽大局。

赵朔在中军旗下,眼睁睁看着下军旗帜一面面倒下,赵同、赵括浴血苦战的消息不断传来,心如刀绞。他试图调动中军主力救援,但命令传达不畅,各部响应迟缓。楚军伍参率领一支奇兵,绕过主战场,突袭了晋军位于黄河岸边的辎重营地,点燃了粮草。冲天的火光和浓烟,成为了压垮晋军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败了!败了!” 恐慌如同瘟疫般在晋军中蔓延。士兵们开始丢弃兵器甲胄,争先恐后地向黄河岸边溃逃。楚军乘势全面掩杀,晋军彻底崩溃。

邲之战,以晋军的惨败告终。无数晋国甲士倒毙在邲水之畔,黄河水一度被染红。溃兵争相渡河,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中军帅赵朔在亲兵护卫下,狼狈渡河北逃,才幸免于难。先縠重伤被俘(后被杀),荀林父、士会等收拢残部,且战且退。

这一战,彻底击碎了晋国自文公以来建立的军事霸权。楚庄王熊侣携大胜之威,在黄河岸边祭祀河神,告慰将士,并在此地举行盟会,郑襄公匍匐请罪,彻底倒向楚国。中原诸国震恐,纷纷遣使至楚营朝贺。

“寡人今日,方知中原之广,霸业之重!” 楚庄王立于战车之上,俯瞰着滚滚黄河和溃散的晋军,志得意满。困扰楚国历代先君的“晋国铁壁”,在他手中被彻底粉碎。天下霸主的权杖,似乎已经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