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三面烽火

胥臣深知此去千难万险,但国难当头,义不容辞。他单膝跪地,抱拳领命:“末将遵命!必竭尽全力,阻秦军于绛邑之外!纵肝脑涂地,亦不负将军重托,不负国家之恩!”

军情如火,刻不容缓。胥臣当即点齐兵马,趁着夜色掩护,悄然离开伊洛大营,如同一条暗流,急速向西北方向的晋国腹地奔涌而去。栾枝站在营垒高处,望着消失在黑暗中的军队背影,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期盼。晋国的命运,此刻系于南线的坚持与西线的阻击,系于他这步险棋能否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 星夜驰援

胥臣率领的援军,抛弃了所有不必要的辎重,轻装疾进。将士们都知道国内危急,归心似箭,一路之上,人歇马不歇,只有短暂的进食和饮水时间,其余全部用来赶路。马蹄踏碎夜露,车轮碾过尘土,这支军队像一股钢铁洪流,穿越山川河谷,直扑西线战场。

沿途,不断有逃难的百姓和溃散的小股士兵带来更详细也更令人焦灼的消息。秦军攻势凶猛,孟明视为雪崤山之耻,用兵格外狠辣,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一片焦土。边境守军虽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纷纷败退。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孟明视亲自率领,直扑绛邑;另一路由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扫荡周边城邑,劫掠粮草,意图孤立绛邑。

胥臣一面急行军,一面派出大量斥候,打探秦军确切动向和绛邑守军情况。他深知,自己手中这一万五千人,面对数万复仇心切的秦军,正面交锋胜算渺茫。唯一的希望,在于利用地形和速度,打乱秦军的部署。

数日后,斥候传来关键情报:孟明视主力已进至距离绛邑不足百里的汾水河谷,正在扎营,似在做最后攻城准备。而西乞术和白乙丙的一部偏师,约五千人,正在绛邑以东数十里处的“瑕邑”一带劫掠,与主力拉开了距离。

胥臣眼中精光一闪,机会!他立刻召集麾下将领,在地图上指向瑕邑:“秦军骄狂,分兵劫掠,乃天赐良机!我军若直扑孟明视主力,无异以卵击石。但若能先吃掉这支偏师,既可挫敌锐气,缴获物资,又能震动孟明视,使其不敢全力攻城!”

有部将担忧:“将军,我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是否应先入绛邑休整,与阳处父大夫会合再战?”

胥臣断然否定:“兵贵神速!秦军料我援军必先固守坚城,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瑕邑之敌,孤军在外,正是最佳目标!传令,转向东北,目标瑕邑,全军加速!务必在明日拂晓前,抵达攻击位置!”

军队再次转向,如同蛰伏的猎豹,悄无声息地向猎物靠近。疲惫被高昂的战意取代,士兵们默默检查着武器,准备迎接一场恶战。

瑕邑并非坚城,只是一座位于丘陵地带、拥有土坯城墙的小邑。此时,西乞术麾下的五千秦军正分散在城邑内外,肆无忌惮地抢掠财物、驱赶牲畜,营地混乱,戒备松懈。他们根本没想到,晋国的援军会来得如此之快,而且不去救绛邑,反而先找上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