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面点热销,治愈故事传四方

陈砚舟立刻上前扶住他胳膊:“有话站着说。”

“我爹……我爹昨天吃了一个小面人,是他小时候住的老房子模样……他吃完,突然站起来,指着墙上照片说‘这是我娘’!”男人说着就哽咽了,“他已经五年不认识我们了,连自己名字都说不清……可他记得那房子,记得他娘……”

他把锦旗展开,上面绣着八个金字:一碗面唤亲情,半寸心暖人间。

陈砚舟接过旗子,轻轻抖了抖,转身挂在了墙上最显眼的位置。那里原本空着,现在正好。

“这功劳不是我的。”他说,“是她做的。”

他侧头看向宋小满。

宋小满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搓着围裙上的面粉。她没说话,但肩膀明显松了下来。

外面有人拍照,也有顾客掏出手机录视频。陈砚舟没阻拦。

没过多久,两个穿着采访马甲的人进了店,肩上扛着摄像机。

“我们是市民生频道的。”女记者说,“听说这里有个‘记忆面点’,能唤醒阿尔茨海默患者的记忆?能不能做个现场报道?”

宋小满又想往后缩。

陈砚舟却点头:“可以,但只讲事实。”

“您是老板?能说几句吗?”

“我说不了太多。”他指着蒸笼,“你看,面团要醒够时间,火候要稳,形状要做成他们熟悉的样子。核桃磨碎,红枣去核,这些事不能省。我们做的东西,没法量产,也不能快。但它能让一些人想起重要的人。”

记者把镜头转向宋小满:“这位是主理人吗?”

“她是。”陈砚舟说,“你问她。”

宋小满紧张得手都在抖,但她没躲。她深吸一口气,小声说:“我……我是照着家属提供的老照片做的模具。比如缝纫机,比如自行车,都是他们年轻时候的东西。我想,如果味道和形状一起回来,也许记忆也能跟着回来一点。”

记者拍下了全过程:她如何研磨核桃,如何把枸杞泡软,如何把面团一点点压进模具。镜头扫过墙上那面锦旗,又拍到门外排着的长队。

“现在每天能做多少份?”记者问。

“三十。”陈砚舟答,“再多就顾不上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