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祁同伟,已不是一般的汉东官员,而是在证法系统举足轻重的人物。
赵瑞龙怎敢不谨慎?
可听了祁同伟的话,他又开始动摇了。
再加上对方现在的态度,让他越发觉得,这事恐怕另有隐情。
此时的赵瑞龙,态度悄然发生了转变。
他一改往日的傲慢,开始低声下气地恳求,生怕出什么差池。
如果祁同伟直接断了他的后路,那他可就真没辙了。
因此一听到祁同伟语气不对劲,他立刻进入了状态。
祁同伟当然不会挂电话,他一直在引导赵瑞龙的情绪。
赵瑞龙虽然也算有些本事,但跟这些官场老手比起来,还是嫩了些。
如果他当初选择从政,或许结果会不一样,但从了商,就注定不是祁同伟的对手。
在华夏,有个不成文的规律:顶尖人才,往往从政。
一个县的主官,都不是普通商人能轻易抗衡的,更别说像祁同伟这样的人。
这些人,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是人中龙凤,经历层层筛选、步步为营,才走到今天的位置。
二流人才,则选择了下海经商。
这些人,表面上看不到太多光环,却心怀梦想,一头扎进了商海。
当然,这里说的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赵瑞龙不算在列,他那种背景,哪怕是个猪都能赚到钱。
有赵立春在背后撑腰,要是还赚不到钱,那才叫奇怪。
至于三流人才,大多进了体制。
不是说那些飞黄腾达的,而是普通的公务员、国企职工、事业单位人员。
体制内,是他们最安稳的港湾,收入稳定、风险低,是华夏社会最扎实的中坚力量。
几代人积累下来,一个家族在当地扎根,一旦出了个顶尖人物,整个家族便能跻身地方豪门。
如今县城里的那些“婆罗门”,基本都来自这个群体。
而最底层的“边缘人才”,则是那些漂泊在各个城市的年轻人。
有的进私企,有的做派遣,连个正式编制都难求,只能勉强维生。
他们被戏称为“牛马”,是“吉祥三宝”“铁人三项”的预备役。
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日子还不如体力劳动者,自视清高却难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