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民众对它毫无兴趣。故事里没有英雄,没有爱情,只有一个卑劣的异国罪犯和一群面目模糊的受害者。它在廉价小说市场上输得一败涂地。
然而,在另一个圈子里,它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东海岸那些依然活跃的废奴主义者后裔、人道主义者、以及一些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知识分子,将这本书奉为圭臬。
《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长篇评论,称赞这本书“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丑陋的奴隶贸易变种……威尔逊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放弃了廉价的道德谴责,而是用冰冷的事实,构建了一座无法辩驳的罪恶纪念碑。”
威尔逊开始收到来自哈佛和耶鲁大学教授的信件,他们邀请他去进行演讲。一些社会改良组织将他的书作为募捐晚宴上的宣传材料。
他第一次被冠以“有良知的作家”、“勇敢的揭秘者”这样的头衔。
威尔逊对此感到无比的讽刺。
勇敢?他的素材是一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囚犯告诉他的。
良知?他写这本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钱和名声。
这本书的销量最终只有区区两万册,给他带来的版税甚至不够支付他在纽约一年的开销。
但他却获得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资本”,那就是评论界的赞誉和一种虚假的道德光环。
陈九对此似乎很满意。
他告诉威尔逊:“名声有时比金钱更有用。你现在有资格去讲一个更大的故事了。”
那时的威尔逊还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他只是有些失落,也有些庆幸。失落的是没能一夜暴富,庆幸的是,这个故事的危险性似乎有限。
毕竟,被他冒犯的,只是一群远在天边的、上不了台面的罪犯。
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一直这样,做一个“安全”的、受人尊敬的“纪实作家”。
直到他读完了陈九给他的第二份文件。
一个厚厚的、装满了关于圣佛朗西斯科前任市长威廉·阿尔沃德所有秘密的牛皮纸袋。
那一刻威尔逊才明白,他的弄臣生涯,才刚刚开始。
————————————
那份关于阿尔沃德市长的文件,与其说是资料,不如说是一部已经写好了剧本大纲的城市编年史,只是里面充满了最肮脏的细节。
有市政工程合同的副本,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给各位议员的回扣。
有警局内部的秘密报告,记录了如何掩盖某些富商子弟的丑闻。
甚至还有妓女的证词,详细描述了她们曾在哪些达官贵人的床上,听到过哪些关于土地交易的秘密。
威尔逊花了整整三个月,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资料的最后,是关于市长的儿子,卡尔·阿尔沃德的记录。
一个年轻、英俊、前途无量的海岸警卫队军官,一个被精心包装出来的城市英雄,在一次镇压暴乱行动中“不幸”中枪身亡。
卡尔是如何肆无忌惮地打击沿海渔民,是如何羞辱他人为乐,又是如何在暴乱中被一个卑微的渔民所杀。
他又是如何冒领功劳,在父亲和其他利益集团心照不宣的默许下,他站上了领奖台,成为了城市英雄。
一个伟大的、光鲜的、受人爱戴的父亲,背后却是一个贪婪、冷酷的魔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何在码头扩建案上侵吞财政款项,如何收取回扣,如何利用政策打击政敌。
一个表面上维护正义、揭露真相的英雄儿子,最终却被自己治下保护的渔民所“谋杀”。
威尔逊决定将这本书命名为《市长之子》。
他的写作风格,依然保持着那种被评论家们称赞的“克制”与“冷静”。他从不用“贪婪的”、“邪恶的”这类形容词。他只是平静地叙述:
“…九月三日,阿尔沃德市长签署了第七号码头的扩建法案,该工程的中标方是西部联合建设公司。随后,市长夫人的个人银行账户上,收到了一笔来自德国公司的五万美元汇款。
“卡尔·阿尔沃德上尉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多次提到,他对第七号码头附近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感到极度的忧虑与困惑,也因此他采取了一些更激烈的手段……”
所有的判断权,都交给了读者。
1876年秋天,《市长之子》在全国同步发售。
这一次,读者的反应爆炸了。
在东海岸,这本书最初只是被当作一本情节曲折的政治惊悚小说。
但在西海岸,在旧金山时,整座城市都被点燃了。
人们疯了。
他们拿着书,走上街头,对着市政厅、对着那些报纸上常见的富商豪宅指指点点。
书中的每一个虚构的角色,都被进行了地毯式的“索隐”和“解密”。
“西部联合建设公司”就是负责码头扩建,采购机械的公司!那个叫雷诺兹的议员,就是议长布莱恩特!那个被灭口的妓女,就是之前在大桥上失足坠海的那个舞女!
这本书成了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城市光鲜外表下所有的烂疮和脓包。
它也成了一把钥匙,为普通民众打开了一扇窥探上流社会真实运作方式的窗口。
他们震惊地发现,那些平日里在教堂做礼拜、在慈善晚宴上发表演讲的“城市栋梁”,私下里竟是如此的不堪。
加州的报纸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纪事报》这样深受政党影响的大报,连续数周用整个版面来“解读”威尔逊的小说,一一反驳其中的某些事件。
而那些被铁路大亨和银行家控制的报纸,则对威尔逊发起了最恶毒的攻击。他们称他为“东海岸来的骗子”、“靠谎言和诽谤牟利的文学投机贩”,他们甚至雇佣私家侦探,试图挖出他的黑料,但除了他曾经给小报写稿的经历外,一无所获。
这种攻击,反而为他做了最好的宣传。
威尔逊的读者,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失去工作、对现实充满愤怒的普通人,将他视作代言人。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涌向出版社。一个失业的铁路工人写道:“威尔逊先生,谢谢您。您写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我们早就知道那些大亨和政客是一伙的,抢走了属于我们的活路。但我们没有证据,也没有人听我们说话。是您,给了我们声音。”
一个孩子的母亲写道:“我无法想象一个市长和市长儿子会如此。我为那个犯谋杀罪的渔民流泪,也为这个城市的堕落而感到悲哀。愿上帝保佑您,让您能继续为我们书写真相。”
这本书,成了席卷全国的大罢工的导火索。
被奉为底层劳工的精神象征,即便是那些不识字的人也都完整地听完过整个故事。
每一间廉价酒馆,都必定有人大声朗读这间小说。
他们对报纸上一些文学评论嗤之以鼻,有很多小说家发表评论,说威尔逊的小说和文字没有任何文学性可言,纯粹是太过写实,太有代入感。
并且说威尔逊的小说,有十分明显的“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