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浩然哥,这可不是打游戏,角色死了还能读档重来。”
方牧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小心驶得万年船。我们现在手头积攒了一些‘蚂蚁币’,正好可以用来购买这份额外的安全保障。
你和磊哥长期负责内勤和技术,野外探索和遭遇战的经验相对较少。
万一路上或者在水电站遇到突发状况,我们安防组四个人自保或许没问题,但要分心保护你们,恐怕会力不从心,容易出纰漏。”
王小磊和李浩然听完方牧直白却中肯的分析,脸上并没有露出任何不悦,反而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们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在于技术和后勤,这也是养猪场当时召开大会进行分组的原因。
术业有专攻,在危机四伏的野外,他们两个的战斗和应变能力确实无法与方牧等人相比。
“我赞同方牧的方案。”
白池表态道,他作为军校毕业生,更理解团队协作和安全冗余的重要性,
“多两个专业火力点和有经验的战士,能极大提高容错率,这不是浪费。”
周延铮也紧随其后表示同意。
雇佣两名“蚂蚁”士兵的提议就此敲定。
得益于多次外出探索积累的经验,以及此次从“蚂蚁”购买到的详尽情报,后续的行动计划制定得非常顺利。
行动时间被定在三天之后,主要目标是对水电站进行实地勘察,评估修复发电的可行性、难度以及所需资源。
“只要天气不发生剧烈变化,计划就不做大的调整。”方牧最后总结道,
小主,
“之所以定在三天后,一是让大家,尤其是浩哥和磊哥,有足够时间进行准备和心理调整;
二来,我们自己也需要充分休息,储备体力。现在已经是深冬,野外探索不同以往,低温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他这话勾起了众人的回忆。
上一个冬天,他们还只能蜷缩在养猪场里,整日围着灶房里面的火炉,根本不敢踏出大门半步。
相比之下,如今能够主动规划外出探索,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冬季,对于养猪场据点来说,通常是相对“清闲”的时节。
绝大多数作物无法在露天生长,只能在搭建的小型暖棚里种植一些耐寒的小白菜和大蒜。
大部分农田需要进行翻土休耕,或者至多是在附近后山开辟一些新的梯田,劳动强度远低于春播秋收。
尽管与“蚂蚁”建立了联系,王勇诺也承诺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粮食支持,但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
“别人有不如自己有,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牢靠”。
将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这个小团体能够存活至今的基石。
时间在紧张的筹备中飞快流逝,转眼便到了行动前夜。
傍晚,周延铮和白池在仓库里进行了最后一次装备检查。
安防组四人的标配是各携带一把加装消音器的微型冲锋枪和一把92式手枪作为主副武器,同时每人还根据个人习惯配备了一把近战冷兵器,如打磨锋利的柴刀、削尖的钢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