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深水区

击退GDC的恶意收购,如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虽然“何记”这艘巨轮凭借坚固的船体和全体船员的同舟共济得以保全,但风暴过后,何晓站在指挥塔上,眺望的已不再是暂时的风平浪静,而是远方更加幽深、暗流涌动的“深水区”。这场资本博弈的胜利,并未带来丝毫轻松,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何记”所置身的这片商业海域,其深度和复杂性远超想象。企业发展的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市场、资本等传统维度,深入到了全球治理规则、地缘政治、技术伦理、文化认同等更为基础和关键的层面。

“庖丁解牛”运营体系的初步成功,证明了精细化、韧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但何晓深知,这套内功心法,若要应对“深水区”的挑战,还需进一步淬炼升级,尤其是要锻造出能在全球范围内协同作战、并抵御系统性风险的“深海作业”能力。他将目光投向了“何记”全球网络的“神经中枢”与“血液循环系统”——供应链与数据链。

1. 供应链的“深海网”计划

过去的全球化供应链,追求的是效率与成本最优,但GDC的狙击和疫情等黑天鹅事件暴露了其脆弱性。何晓提出,必须将“何记”的供应链,从一棵“参天大树”(主干依赖性强)改造为一张“坚韧的深海渔网”(多点互联、弹性抗压)。

? 多极布局,区域自治:他力排众议,否决了在东南亚建立单一超大中央厨房的方案,转而支持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分别建设三个中等规模、功能互补的区域中心。每个中心具备处理本地特色食材和生产核心产品的能力,既能服务本区域,又能在某个中心出问题时相互备份。这在短期内增加了投资和管理成本,却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

? 技术赋能,透明到底:他要求“供应链科技公司”加速部署区块链溯源系统,不仅覆盖食材,更延伸到包装材料、能源消耗乃至物流环节的碳排放。目标是实现从一颗花椒的产地到一盘麻婆豆腐上桌的全程、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更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的未雨绸缪。

? 利益捆绑,命运与共:对于核心食材的顶级供应商,何晓推动从简单的采购关系,升级为“战略共生体”。通过交叉持股、共同研发、利润分成等模式,将双方利益深度绑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共同应对市场波动和外部风险。

2. 数据链的“护城河”工程

“何记大脑”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消费习惯和运营数据,这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也成了最危险的“阿喀琉斯之踵”。何晓清醒地看到,数据安全与合规,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底线。

? 合规先行,全球适配:他组建了由顶尖律师和数据专家组成的“全球合规办公室”,任务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研究并确保“何记”在全球各运营地的数据实践,完全符合当地最严格的法规(如欧盟的GDPR、美国的CCPA、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所有新业务上线,数据合规性拥有一票否决权。

? 数据自治,主权维护:在“何记云”的架构上,推行“数据本地化”策略。在主要市场(如中国、欧盟)建立本地数据中心,确保该区域用户数据存储在本地,接受本地法律管辖。这看似增加了复杂度,却有效规避了因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 伦理框架,负责任的AI:为“何记大脑”的算法应用设立明确的伦理委员会和审查机制。严禁“大数据杀熟”,限制用户画像的过度使用,确保算法推荐服务于提升用户体验和健康饮食,而非仅仅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何晓在内部强调:“我们要做用数据做好菜的厨师,而不是用算法算计客人的赌徒。”

然而,就在何晓潜心构建“深海”能力时,一场源自最基础、也最敏感的“食材主权”问题的风暴,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