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规划

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一如既往地璀璨夺目。太平山顶的观景台上,何晓迎风而立,定制西装的下摆被海风轻轻掀起。他刚刚结束了一场持续到深夜的跨国视频会议,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的团队敲定了“何记生活”平台海外拓展的最终方案。脚下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带领“何记”这艘巨轮穿越惊涛骇浪,驶入相对开阔水域的全程。如今,“何记”市值屡创新高,“新火计划”成果斐然,“薪火计划”也已步入正轨,一切似乎都沿着预设的轨道平稳运行。

然而,何晓的眉宇间,却不见丝毫懈怠与满足,反而凝聚着一股更深沉的思虑。成功的顶峰,往往意味着视野的极限。站得越高,越能看清更远处未被征服的山峦,以及脚下这片基业所面临的、更加微妙和复杂的挑战。国内市场,虽然“何记”地位稳固,但增长曲线已不可避免地平缓下来,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和不断提升的运营成本,不断挤压着利润空间。更深层的是,何晓敏锐地察觉到,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巨变。消费者的需求,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再到“独不独特”、“有无价值认同”。标准化、规模化的扩张模式,触到了天花板。未来的增长引擎,必须转向更精细化的运营、更深度的价值创造和更具差异化的品牌体验。

国际市场上,“何记”的成功,更多是作为一种“高端中式餐饮”符号的成功,是猎奇心理和品质保证结合下的产物。如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游客和精英阶层偶尔光顾的“景点”,是横亘在前的巨大课题。文化隔阂、供应链本地化、人才梯队建设,每一步都充满未知。

深夜的书房里,何晓对着巨大的电子地图,上面标注着“何记”全球的网点分布和业务数据。光点密集于欧美和亚洲的主要都市圈,而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和发展中市场,仍是大片的空白。父亲何雨柱那句“锅里的火不能灭”的叮嘱言犹在耳,但何晓深知,要让这火燃得更久、更旺,必须找到新的、更充足的“燃料”和更广阔的“燃烧室”。

几天后,在“何记”年度战略务虚会上,何晓没有重复过去的成绩,而是向核心管理层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抛开我们现有的所有资源和成功经验,从零开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能不能创造出第二个‘何记’?”

这个问题,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深思。

经过数轮激烈的头脑风暴和数据研判,一个新的战略方向逐渐清晰——“深耕本土,价值共生”。这意味着“何记”的发展重心,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转向:

1. 从“全球化扩张”到“本土化深耕”:不再单纯追求开店数量和覆盖国家,而是聚焦于已进入的核心市场,做深做透。在欧美,尝试推出更符合当地口味和饮食文化的融合菜系,甚至孵化针对主流社会的子品牌;在东南亚,则深度挖掘华人社群的需求,成为连接故土与侨乡的文化纽带。

2. 从“产品提供商”到“生活方式解决方案商”:超越“开店卖菜”的思维,利用“何记”在供应链、研发和品牌上的优势,为家庭厨房、写字楼、学校、医院等特定场景,提供一站式的健康饮食解决方案。将“何记味典”从零售产品,升级为B2B的餐饮服务核心组件。

3. 从“商业价值”到“社会价值”: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从宣传口号和防御策略,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创造引擎。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资,推动供应链减排,支持食物银行减少浪费,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的福祉更紧密地绑定。

这套新战略,意味着更高的运营复杂度、更长的回报周期,以及对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新塑造。它要求“何记”必须变得更“轻”、更“软”、更“黏”,从一家优秀的餐饮连锁企业,进化成为一个以饮食为核心的、开放的、赋能型的平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