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烟花仿佛还在眼前闪烁,新的一年便已悄然掀开扉页。何雨柱那句“把菜做好,把人待好,这天就塌不下来”的朴素箴言,如同定盘星,牢牢锚定了何雨柱和整个“何记”在新时代激流中的航向。何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维多利亚港渐渐苏醒的晨光,心中那份经过岁月与风浪洗礼后的沉静与坚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他深知,父亲彻底交棒,意味着“何记”这艘巨轮的未来航程,将完全由他这代人来掌舵。前方,是更广阔的海域,也必然有更莫测的风浪。过去的辉煌与坎坷,都已沉淀为厚重的压舱石,而新的传奇,正等待他去开创。
“新火计划”进入了深化和收获期。 在何晓的稳健操盘下,前期的战略性投入开始显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和增长动能。
? “智慧餐饮”战略 已从标杆店的“盆景”培育,发展成全球核心门店的“森林”生态。基于“何记大脑”的智能供应链系统,实现了全球食材的精准调度和成本优化,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AI营养师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将客户留存率和客单价推向了新高;而在一些试点城市推出的“未来厨房”概念店,融合了机器人烹饪、沉浸式用餐体验和社交功能,成为了年轻消费群体的打卡地,也为“何记”品牌注入了强烈的科技感和未来感。
? “可持续饮食”战略 不再仅仅是品牌宣传的标签,而是深入到了企业的骨髓。通过投资垂直农业、植物基蛋白研发,以及与环保组织的深度合作,“何记”在降低碳足迹的同时,也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其发布的年度ESG报告,因数据扎实、目标清晰、实践案例丰富,获得了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高度认可,吸引了大量注重长期价值的绿色投资基金,股价和品牌美誉度相得益彰。
? “共创生态”战略 更是枝繁叶茂。“何记生活创想平台”已孵化出数个颇具影响力的子品牌,覆盖了健康轻食、精品咖啡、新中式茶饮等多个细分赛道。平台上的顶级创作者,甚至获得了“何记”的风险投资,开始了独立运营。这种开放、赋能、共生的模式,使得“何记”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商业帝国,而演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饮食生活创新生态”,其边界不断拓展,根基也越发深厚。
然而,树大招风。 “何记”的持续成功,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再次成为国内外资本巨头和竞争对手重点关注的“猎物”。这一次的挑战,不再是低层次的价格战或舆论抹黑,而是更高维度的、针对公司控制权和战略方向的博弈。
一家名为“全球餐饮资本”(GDC)的国际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向“何记”董事会发出了“友好”的非约束性要约,希望以高溢价收购其相当比例的股权,并谋求董事会席位,声称将利用其全球资源,助力“何记”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乎同时,一家有深厚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也表达了类似的“战略投资”意向。
这两份看似诱人的“橄榄枝”,在董事会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部分董事认为,引入实力强大的战略投资者,可以优化股东结构,获得宝贵资源,加速国际化进程。但何晓和以欧阳文山为首的核心管理层,则敏锐地察觉到其背后潜在的风险:一旦让渡过多股权和董事会权力,“何记”很可能丧失战略自主性,其精心构建的独特文化和长期主义发展模式,可能被迫改变,甚至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
面对分歧,何晓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战略定力。他没有简单否决,而是组织了一场深入的“战略务虚会”,邀请内外部专家,共同研判行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他引导大家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何记”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资本的规模,还是对品质的坚守、对技术的驾驭、对用户的洞察、对文化的传承?
经过充分辩论,董事会最终达成共识:“何记”的护城河,在于其独特的品牌精神、卓越的运营能力和不断进化的创新生态,而非单纯的资本实力。 引入短期逐利的财务投资者或意图过强的战略投资者,可能弊大于利。
基于此,何晓亲自领导了与投资方的谈判。他态度谦和,但立场坚定:欢迎所有认同“何记”长期价值的财务投资者,但必须确保管理团队的战略主导权和公司文化的独立性;对于战略投资者,则仅限于在具体业务领域(如特定区域市场拓展、前沿技术合作)开展项目层面的合作,拒绝出让核心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