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势力的全方位打压,如同沉重的铁幕,笼罩在“何记”上空。舆论的围剿、政策的卡脖、资源的断供、人才的骚扰……每一招都直指要害,意图将“何记”这棵已然枝繁叶茂的大树连根拔起。香港总部气氛压抑,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凝重。何雨柱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鬓角的白发似乎一夜之间又多了一些。但他眼神中的火焰,却从未熄灭,反而在绝境中燃烧得更加炽烈。
他知道,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此刻,任何犹豫和妥协,都将导致万劫不复。唯一的生路,就是顶住压力,寻找对手攻势中的破绽,在绝境中发起反击!
转机,首先出现在看似最不可能的舆论战场。
欧阳文山监控到,那几家奉命围剿“何记”的官方背景媒体,其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在业内和资深网民中,开始引发一些反弹和质疑。一些独立的财经评论员和美食博主公开发声,指出这种将一家守法经营、在国际上赢得声誉的民营企业简单标签化为“挟洋自重”、“无序扩张”的做法,有失公允,不利于营造健康的营商环境。更有声音尖锐地提问:“打压一个成功的‘何记’,真的就能振兴其他餐饮品牌吗?还是只会让整个行业寒心?”
这些声音虽然微弱,却像投入死水中的石子,激起了涟漪。欧阳文山敏锐地抓住这一丝缝隙,不再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他策划了一系列“软性”反击:
1. 事实说话:组织一批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审计和咨询机构,对“何记”的纳税记录、就业贡献、供应链带动效应、食品安全投入等进行独立评估,并形成详实的报告,通过友好渠道低调发布,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回应“缺乏社会担当”的指责。
2. 故事动人:邀请几位在“何记”工作超过二十年的老员工、以及与“何记”合作致富的食材基地农户,拍摄系列微纪录片,讲述他们与“何记”共同成长的真实故事,突出“何记”的“人情味”和“共赢理念”,在社交媒体引发情感共鸣。
3. 借力打力:巧妙利用“何记”在海外获得的荣誉(如伦敦米其林星级),将其解读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与“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挂钩,邀请外交、文化领域的专家撰文评论,提升话题高度,化解负面标签。
这一套组合拳,以柔克刚,逐渐扭转了部分舆论风向,让打压者的声音不再那么理直气壮。
然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奇兵”——棒梗!
在陈伯的严密保护和耐心引导下,棒梗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变化。他亲眼目睹了母亲秦淮茹在许大茂裹挟下的无奈与痛苦,也切身感受到了“何记”在巨大压力下的坚韧与正气。尤其是何雨柱在得知他处境后,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通过陈伯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和重新做人的机会,这种以德报怨的胸怀,深深触动了他内心尚未完全泯灭的良知。
一天深夜,棒梗通过陈伯,给何雨柱带来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柱……柱叔,”棒梗的声音在电话里有些颤抖,但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我……我偷听到许大茂和那个北方基金的人密谈……他们……他们不只是想搞垮‘何记’,他们有一个更大的计划!他们想利用打压‘何记’造成的行业震动,低价收购几家有潜力的区域餐饮品牌,然后打包成一个新的‘国家队’餐饮集团,去海外上市圈钱!许大茂在里面牵线搭桥,能拿干股!他们……他们甚至提到了几个部委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