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的决战,发生在调查的最后阶段——一场决定性的闭门质询会。
质询会上,对方阵营的一位专家,抛出了最核心的杀手锏——再次质疑“何记”的“资本化路径”背离了餐饮本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并隐晦地暗示其与某些“境外资本”关联过密。
关键时刻,何雨柱没有慌乱。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没有看准备好的稿子,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故事,也是“何记”的故事:
“各位领导,专家。我何雨柱,就是个厨子出身。当年在四合院,一口锅,一把勺,养活一家人。后来到香港,还是靠这口锅,这把勺,从街边摊做到今天。‘何记’的每一分钱,都是客人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干干净净。”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有力:“我们上市,不是为了圈钱,是为了有更大的能力,去买更好的食材,建更安全的厨房,培养更多的好厨师,把咱们中国人的好味道,做得更好,传得更远!我们跟资本合作,但章程里写得明明白白,控股权在我们自己手里,为的就是不让资本干扰我们做菜的初心!”
他拿起一份报表:“这是‘何记’上市后,我们在内地建食材基地、搞厨师培训、投食品安全技术的钱,比上市融的钱还多!这叫背离本质吗?这叫根扎得更深!”
最后,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何记’做的,是堂堂正正的生意,挣的是良心钱。我们欢迎监督,但绝不接受污蔑!‘何记’就在这儿,菜就在锅里,味道就在客人嘴里。是好是坏,天地可鉴!”
小主,
这番掷地有声、发自肺腑的陈词,结合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产生了奇效。会场一片寂静,许多原本持中立或怀疑态度的调查组成员,眼神中露出了动容和认可。那位发难的专家,张了张嘴,最终没能再提出更有力的质疑。
质询会后,调查的基调发生了微妙而决定性的转变。调查组内部经过激烈讨论和反复核实,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初稿,虽然指出了一些“何记”在快速扩张中存在的管理细节问题(如个别门店监管需加强等),但核心结论是积极的:肯定“何记”是一家守法经营、注重品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民营企业,其发展模式是餐饮行业市场化、现代化的一种有益探索,所谓的“严重问题”查无实据。
这份初稿的结论,如同一声惊雷,在对手阵营内部引发了剧烈震荡和分裂!他们赖以发动总攻的“政治炮弹”,变成了一颗“哑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