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在政策层面赢得的话语权,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头顶的阴霾。那份凝聚了何雨柱心血的《建议稿》在业内引发的积极反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与国有文旅集团的战略合作,都清晰地表明,“何记”所代表的“市场化、高品质、重创新”的发展路径,正在获得更高层面的认可和接纳。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喘息之机,更是一种战略上的“正名”。
然而,何雨柱深知,认可不等于胜利,喘息不等于安全。“中华味业”虽然因融资受挫和内部问题暂时放缓了扩张步伐,但其根基未损,背后的力量依然强大。对方绝不会坐视“何记”站稳脚跟。真正的较量,将从之前的被动防御,转向更加主动的战略相持,甚至伺机反攻。
何雨柱没有沉浸在暂时的缓和气氛中,反而加紧了内部整备和战略布局。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何记”的核心优势发挥到极致,并找到对手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而机会,往往就隐藏在对手的傲慢与疏忽之中。
突破口,意外地出现在“中华味业”引以为傲的“大师团队”上。
欧阳文山通过隐秘渠道获得了一条关键信息:“中华味业”重金聘请的几位“国宝级”烹饪大师,因不满其过度商业化、过分追求排场而忽视菜品本质的管理模式,以及过于严苛的利润考核压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鲁菜泰斗李老爷子,更是因一道招牌菜被管理层强行要求“改良”(实为降低成本)以适应宴席批量生产,而愤然提出辞呈,虽被高层极力挽留,但去意已决。
“柱子!这是个机会!”欧阳文山兴奋地报告,“李老爷子在业内威望极高,门生故旧遍布全国餐饮界。如果他离开‘中华味业’,不仅是对他们‘大师团队’招牌的重创,更是对其经营理念的否定!如果我们能争取到李老爷子的认可,甚至合作,意义重大!”
何雨柱眼中精光一闪。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立刻冷静下来:“此事非同小可,必须谨慎。李老爷子是前辈,德高望重,我们不能用商业挖角那一套,那是侮辱。要以艺会友,以诚动人。”
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且充满敬意的决定:亲自北上,秘密拜访李老爷子,不谈商业合作,只论厨艺之道。
这是一步险棋。北京是“中华味业”的大本营,何雨柱此行极易暴露,可能引发对方激烈反应。但他权衡再三,认为值得冒险。他让陈伯安排了最隐秘的行程,只带了墩子师傅一人同行,以“探望老友、交流技艺”的名义前往。
在北京一处僻静的四合院里,何雨柱见到了年近八旬却精神矍铄的李老爷子。没有寒暄客套,何雨柱开门见山,坦诚说明来意,并非挖角,而是久仰老爷子技艺人品,特来请教几个困扰自己多年的关于高汤吊制和火候掌控的难题。他让墩子师傅现场展示了“何记”清汤菜胆的制作过程,请老爷子指点。
李老爷子起初态度冷淡,但看到何雨柱和墩子师傅对技艺的虔诚和扎实功底,尤其是听到何雨柱提出的几个专业问题切中要害,不由得产生了兴趣。两人从高汤的火候,聊到各菜系的调味精髓,再到对当下餐饮业过度商业化、忽视手艺传承的忧虑,越聊越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