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上市后的第一年,在何雨柱如履薄冰的掌舵下,平稳度过。股价虽有波动,但凭借扎实的业绩增长和稳健的股息政策,逐渐赢得了价值投资者的青睐,市值稳步攀升。然而,何雨柱心中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他深知,资本市场的认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和更高的品牌声誉,也带来了更严苛的业绩要求和更复杂的利益博弈。
首当其冲的压力,来自机构投资者。 每季度的业绩发布会,成了何雨柱必须面对的“大考”。台下坐着的,不再是熟悉的食客或老街坊,而是手握重金、目光锐利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他们的问题直接而尖锐:
“何主席,贵公司单店营收增长似乎开始放缓,未来增长点在哪里?”
“ ‘何记味典’子品牌增速可观,但利润率低于堂食,如何提升盈利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新兴的预制菜品牌,‘何记’的护城河是什么?”
“公司现金充裕,是否有明确的并购计划以加速扩张?”
这些问题,背后是资本对“增长、增长、再增长”的无限渴求。每次发布会前,何雨柱都要带领团队反复演练,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回应关切。他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词,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必须不断思考如何在不偏离主业的前提下,挖掘新的增长潜力。这种压力,与他过去在灶台前只管专心做好一道菜的心境,已是天壤之别。
更大的挑战,在于战略抉择。 上市后,各种“诱人”的商业计划书纷至沓来。有投行建议“何记”利用品牌效应,快速加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有咨询公司提议收购几家区域性的连锁餐饮品牌,迅速做大体量;甚至有人鼓动进入茶饮、烘焙等热门赛道,讲一个“新消费生态”的故事。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很有吸引力,短期内或许能刺激股价。董事会里,来自资本方的董事,也时常流露出对更快扩张速度的期待。连何晓,在经过上次的教训后,虽然不再激进,但私下里仍会向父亲探讨一些“更具想象空间”的轻资产模式可能性。
面对这些诱惑,何雨柱展现出了惊人的定力。他主持召开了数次战略研讨会,让团队充分讨论各种方案的利弊。最终,他力排众议,拍板定调:
“ ‘何记’的核心竞争力,是‘锅气’,是手艺,是口碑。这些东西,快不来,也买不来。加盟放得快,容易砸牌子;并购整合难,可能消化不良;盲目跨界,更是舍本逐末。我们的战略,必须围绕‘吃’这个根本,做深做透!”
他顶住压力,坚持将上市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锁定在几个“慢工出细活”的方向:
1. 食材基地升级:投入巨资,在广东、云南乃至海外建立更稳固的专属有机食材基地,从源头把控品质。
2. 中央厨房智能化改造:不是为扩张,而是为现有门店提供更稳定、高效的半成品支持,解放后厨人力,专注于核心烹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