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杨厂长提到了很多旧人旧事。他叹口气说:“唉,咱们厂子,后来改制,也变样喽。许大茂那小子,当年折腾得欢,后来听说也下了海,倒腾些建材,好像发了点小财,不过口碑不咋地。秦淮茹……她家棒梗不争气,听说在外面欠了不少债,她日子过得也挺紧巴,以前住这大院,后来好像搬走了,具体不太清楚。”
杨厂长语气平常,只是闲聊,但何雨柱却从中捕捉到了关键信息:许大茂还在活跃,秦淮茹境遇不佳。他不动声色,没有深问。
从杨厂长家出来,何雨柱又拜访了两位以前在街道和饮食公司对他不错的老领导,情况大同小异。大家对他在香港的成功表示赞许,对过往的恩怨大多讳莫如深或一语带过。整个氛围,是一种客气而疏远的礼貌。何雨柱明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很多人和事,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接下来的几天,何雨柱以港商考察的名义,在助理和欧阳文山提前联系好的本地向导陪同下,参观了几个新开的现代化农副产品市场、大型食品加工厂,还暗访了几家生意火爆的新派餐厅和老字号饭庄。他看得仔细,问得专业,但很少表态。
北京的餐饮市场,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混合状态。一方面,全聚德、东来顺等老字号依然门庭若市,坚守着传统;另一方面,各种装潢时尚、主打川湘菜或融合创意菜的新派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着年轻消费者。预制菜和半成品菜在超市里已经占据了不小的货架,但品质参差不齐。
何晓对这一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拿着小本子不停地记录,还偷偷用新买的便携摄像机拍了不少素材。“爸,你看他们的中央厨房概念,虽然比我们落后,但市场太大了!还有这预制菜,包装土了点,但需求肯定在增长!”
何雨柱微微点头,但并不急于下结论。他更关注的是食材供应链、政策环境以及本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他让助理收集了大量的市场报告和政策文件。
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场合,何雨柱“巧遇”了一位负责商业招商的区领导。在友好的气氛中,对方热情介绍了北京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非常欢迎。何雨柱顺势提出,“何记”有兴趣将香港成熟的餐饮管理经验和预制菜技术引入内地,寻找合作机会。对方表示出浓厚兴趣,约定后续深入洽谈。
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顺利推进,波澜不惊。然而,何雨柱心里清楚,真正的考验还没到来。秦淮茹和许大茂,就像两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引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果然,在行程的第五天傍晚,何雨柱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打来的电话。对方声音带着一种刻意装出来的热情和熟稔:
“喂,是何雨柱何老板吗?我是许大茂啊!听说你回四九城了?怎么也不通知老朋友一声?太不够意思了吧!晚上有空没?哥们儿做东,在‘王府盛宴’摆一桌,给你接风洗尘!一定得来啊!”
许大茂!他终于找上门来了!语气里的虚情假意和试探意味,隔着电话线都能闻到。何雨柱握着电话,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