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暗流又显

新加坡之行的成功,如同给“何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媒体的正面报道带来了新一轮的关注,一些对融合菜感兴趣的新食客慕名而来,甚至有几家海外美食机构发来了考察邀约。何雨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与新加坡“亚洲美食文化中心”合作细节的磋商上,这关乎“何记”理念能否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扎根。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龙景轩”的竞争攻势,来得比预想的更加猛烈和直接。

他们重金聘请的法国三星名厨保罗·拉斐尔(Paul Lafaille)如期抵港,一场名为“法兰西遇见粤菜”的系列晚宴在各大媒体上造足了声势。晚宴门票价格高昂,但仍一票难求,吸引了城中名流、美食家和追求时髦的富裕阶层。“龙景轩”的装修本就奢华,此番更是极尽铺张,力图营造一种“国际顶级”的用餐体验。拉斐尔主厨带来的团队技术精湛,摆盘极具艺术感,搭配名庄葡萄酒,确实在视觉和噱头上占尽了上风。

更让何雨柱感到压力的是,“龙景轩”不仅在高端市场发力,还开始模仿“何记”的成功模式,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精致午市套餐”和“主厨推荐菜单”,利用其规模优势进行降价竞争,分流了不少“何记”的中端客源。

“老板,他们家的套餐,用料看着是不如我们扎实,但环境好,服务生也漂亮,价格还便宜一点,不少白领都跑去尝鲜了。”阿强拿着“龙景轩”的宣传单,忧心忡忡地向何雨柱汇报。

娄晓娥看着近期的营收报表,眉头紧锁:“柱子,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的成本比他们高,打价格战吃亏。而且,他们那种豪华路数,确实吸引眼球。”

何雨柱面色凝重。他尝过“龙景轩”新菜单的样品(托人买的),不得不承认,对方在营销包装和氛围营造上确实有一套,菜品虽然匠气重、缺乏深度,但迎合了部分追求“面子”和“体验”的顾客心理。这种资本驱动的、高举高打的竞争方式,正是“何记”这种注重内功的店舖最不擅长应对的。

“不能自乱阵脚。”何雨柱强迫自己冷静分析,“他们卖的是‘场面’,我们卖的是‘味道’。喜欢热闹浮华的客人,我们留不住,也不必强留。我们要稳住的是那些真正懂吃、追求食材本味的熟客。”

他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主厨工作坊”和定制私宴的特色,增加与熟客的互动深度,推出“时令食材品鉴周”等活动,巩固核心客户群;另一方面,在欧阳文山的建议下,开始在美食专栏和社交媒体上,由资深食客和美食家发声,撰写文章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味道”、“餐饮的本质是味觉还是视觉”等话题,引导舆论,潜移默化地树立“何记”作为“味道派”代表的形象。

这是一场看似平静、实则激烈的口碑争夺战。就在何雨柱全力应对“龙景轩”的正面竞争时,欧阳文山带来的另一个消息,让他嗅到了更危险的气息。

“柱子,查到了些眉目。”欧阳文山神色严肃,“‘龙景轩’那个小股东,叫赵永发的,最近和四九城来的那个棒梗,接触很频繁。两人一起泡了几次夜店,还去了澳门。我担心……秦淮茹那边,是不是又想通过她儿子,玩什么阴招?”

棒梗!何雨柱的心猛地一沉。那个从小被贾张氏和秦淮茹惯坏、好吃懒做、眼高手低的混小子!他怎么会和“龙景轩”的人搅和在一起?以秦淮茹的性子,绝不会无缘无故让儿子来香港,还和竞争对手的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