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了断

陈伯捻着胡须,缓缓点头:“明白了,何老板。有些线,过了界,就得敲打敲打。这事交给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何雨柱亲自去拜访了昌叔和几位在港深耕多年、德高望重的老行尊。他没有诉苦,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昌叔,各位叔伯,”何雨柱语气诚恳,“‘何记’能有今天,离不开各位长辈的帮衬。但现在有人从北边伸手,想搅乱香港餐饮界的规矩,今天搞我‘何记’,明天就可能搞别人。这种风气不能长。我想请各位叔伯,在各自的圈子里发个话,表个态。咱们做正经生意的,要团结,要讲规矩,不能让那些歪门邪道坏了香港市场的名声。”

这番话,站在了行业公义和香港本土商业秩序的制高点上,立刻赢得了昌叔等人的共鸣。他们早已对“荣记”背后的鬼祟手段不满,当即表示支持。

三管齐下,何雨柱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几天后,欧阳文山联络的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和行业媒体,开始出现深度分析文章,以“资本乱象还是恶意竞争?”为题,剖析“鼎香集团”收购“荣记”后的系列反常操作,并隐晦地提及背后资金可能与内地某些人有牵连,其目的并非正常经营,而是针对特定竞争对手。文章逻辑清晰,证据链隐晦但指向明确,在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和警惕。

与此同时,陈伯递出的话也在特定圈层传开。那些之前替“鼎香”干脏活的地下中间人,感受到压力,纷纷收敛,甚至有人主动切断了与“鼎香”的联系。

而昌叔等老行尊的联合表态,更是在供应商和同行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荣记”及其背后的“鼎香”集团陷入了孤立。

压力很快显现。“荣记”的生意一落千丈,供应商断供,骨干员工离职,负面新闻缠身。“鼎香集团”的负责人焦头烂额,不断向四九城那边请示,却只得到“暂避风头、停止行动”的回复。

这阵风,也终于吹到了四九城,吹进了那个终日弥漫着酸腐气息的四合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