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何雨柱没有开灯,独自坐在黑暗中。前世的憋屈,初到香港的艰辛,一步步走来的脚印,在脑海中一一闪过。他想起让·雷诺品鉴他菜品时那句“味道,不会说谎”。是啊,他的根在灶台,他的力量在食材与火候之间。为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框定自己?
他猛地站起身,打开灯,眼中重新燃起火焰。他拨通了欧阳文山的电话:“欧阳主编,请回复组委会,我接受邀请。”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进入了另一种疯狂的“备战”状态。他不再仅仅埋头于后厨,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烹饪理念。他请欧阳文山帮忙找来大量中西方饮食文化、哲学美学的书籍资料,白天处理酒楼事务,夜晚挑灯苦读。他反复观看让·雷诺的演讲视频,学习其逻辑表达和舞台风范,但更重要的是,他不断追问自己:我的“融合”究竟是什么?它的文化根基在哪里?它与这个时代的关联是什么?
他不再试图背诵华丽的辞藻,而是努力将那些深植于心的、关于味道、火候、食材搭配的直觉和经验,提炼成属于自己的、质朴却有力的语言。他要用厨师的逻辑,去对话美食家的哲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GVF要求的“中央厨房支持体系”建设也迫在眉睫。这涉及到工艺流程分解、标准化配方制定、冷链物流整合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何雨柱不得不分出大量精力,与GVF派来的技术顾问团队磨合。理念的冲突时有发生,GVF顾问追求的是绝对的可复制性和效率,而何雨柱则固执地要求必须保留关键环节的手工技艺和风味微调的空间。
“这道高汤的鲜味,机器标准化熬制永远无法达到老火慢炖的层次感!”何雨柱在试验厨房里,与顾问争得面红耳赤。
“何先生,我们需要的是稳定供应五百份相同品质的高汤,不是追求每一锅的细微差异!”顾问据理力争。
这种拉扯,消耗着何雨柱巨大的心力。他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投入熔炉的铁胚,一边要在学术层面淬炼思想,以应对让·雷诺的挑战;一边要在商业层面锻造体系,以满足资本的扩张需求。内外交困,压力如山。
高峰论坛的日子终于到来。香港会展中心灯火通明,嘉宾云集。当何雨柱穿着一身合体的中式立领礼服,与西装革履的让·雷诺以及其他几位国际名厨一同坐在台上时,他能感觉到台下无数道目光的聚焦,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怀疑。
让·雷诺的演讲一如既往的精彩,他从法国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谈到现代法餐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逻辑严谨,言辞犀利,气场强大。
轮到何雨柱发言时,他深吸一口气,放弃了准备好的讲稿。他拿起面前的一小碗自己带来的、清亮见底的“开水白菜”的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