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初试炼丹

这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想法。将现代科学理论应用于玄幻的炼丹术,如同用牛顿力学去解释量子纠缠,其中的鸿沟难以计量。但云逸没有选择,这是他目前唯一可能利用这些灵草的途径。

他开始行动。首先,他需要容器。他在洞穴中寻找,最终找到了一块中间天然凹陷、质地相对细腻、耐热性似乎不错的暗红色石块,勉强可以充当“石锅”。又找到几块形状合适的薄石板当作盖子和小铲。

接着是燃料。他收集了一些干燥的、同样蕴含微弱灵气的苔藓和一种质地酥脆的灌木枝条。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材料分析和“丹方”设计。他选择了三种数量相对较多、性质初步判明相对温和的灵草作为首次尝试的目标:

银齿草(他暂命名): 叶片冰凉,汁液呈弱碱性,蕴含一种能让人精神镇静、似乎能平息能量躁动的成分。推测可能具有“宁心”、“安抚灵气”的作用。

蓝铃花(他暂命名): 花香清冽,提神醒脑,其花瓣含有挥发性成分,似乎能轻微刺激神识,加速思维。推测可能具有“醒神”、“增幅感知”的作用。

小主,

赤炎根(他暂命名): 根茎温热,蕴含一股温和的火属性能量,触感类似生姜但更强烈。推测可能具有“激发活力”、“补充元气”的作用。

他的目标是炼制一种能够快速恢复真气、缓解疲劳的丹药,姑且称之为“回气丹”。

理论设计:以赤炎根为“君药”,提供恢复所需的能量基础;以蓝铃花为“臣药”,加速能量吸收和精神恢复;以银齿草为“佐使药”,平衡赤炎根可能带来的燥热,稳定药性。

接下来是工艺。他没有萃取、提纯的精密仪器,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熬煮-浓缩-凝炼”方法。

他先用石片将三种灵草分别捣碎成糊状或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在远离水源、通风相对较好的地方,架起石锅,点燃苔藓和灌木枝,开始小心翼翼地加热。

控制火候是最大的难题。火力太弱,无法有效激发药性;火力太猛,可能直接烧焦,甚至引发不可控的能量反应(爆炸)。他只能凭借感觉,不断添加或减少燃料,用薄石板调节通风,让火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火慢熬的状态。

将混合好的药糊放入微热的石锅中,加入少量收集到的、相对干净的冷凝水,开始搅拌、熬煮。

很快,一股难以形容的复杂气味弥漫开来。既有蓝铃花的清香,赤炎根的辛暖,也有银齿草的冰凉,还有药草被加热后固有的草木气息,甚至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焦糊味。各种气味混合,说不上好闻,但也并非难以忍受。

云逸全神贯注,精神力高度集中,感受着石锅内药液的能量变化。他“看”到不同属性的能量在加热中开始活跃、碰撞、融合。他的真气微微探出,并非直接干预,而是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感知着药液内部的平衡。

时间一点点过去,药液中的水分逐渐蒸发,颜色从最初的杂乱变得趋于一种深褐色,质地也变得粘稠。各种气息似乎在熬煮中慢慢调和,那股焦糊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辛、甘、凉的独特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