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蜀道艰险与王坚之信

凌岳接过竹筒,入手沉重。他小心地打开,里面是一卷质地粗糙的纸张,上面是力透纸背、却略显潦草的字迹,显然是匆忙写就。

信的内容很直接。王坚首先表达了对凌岳雪中送炭的诚挚谢意,盛赞其“忠义豪勇,国之干城”。随后,他大倒苦水,描述了四川面临的严峻局势和制置使司的昏聩无能。接着,话锋一转,提到了凌岳派去的工匠,称其“技艺精湛,颇有所得”,但委婉表示城中复杂,恐其安全,建议暂调回部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信的最后,才是重点。王坚提出,若凌岳真有意匡扶宋室,与其困守夔门一隅,不如“率精锐之师,入蜀助战”,他可表奏朝廷,为凌岳请封讨逆,共保川蜀。字里行间,既有恳切求助之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想要将凌岳这股力量纳入体制内掌控的意图。

凌岳看完信,久久不语。

王坚的处境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四川官场的倾轧和昏聩也超出了预期。这封信,既是求援,也是试探,更是一个充满诱惑又风险巨大的提议。

入蜀?

率部进入四川,与王坚合兵一处,共同抗蒙?

好处显而易见: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战略空间和更充足的人力资源,甚至可以获得南宋朝廷的“大义”名分(虽然很可能是个空头支票)。王坚是名将,与他合作,军事上压力会减轻很多。

但风险同样巨大:首先意味着要放弃经营已久的夔门基地,长途远征,沿途必遭蒙古军围追堵截。其次,进入四川后,必然要受制于腐朽的南宋四川制置使司,内部倾轧和官僚作风足以拖垮任何一支能战的军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这支独立的、带有秘密的力量,一旦纳入南宋体系,很可能被逐渐分化、吞并,甚至卸磨杀驴。

去,还是不去?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