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日本书纪》中,他又被描述为“商业之神”,这种神格叠加,反映了古代倭国从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过渡的历史轨迹。
其标志性的“钓竿与鲷鱼”形象,最初象征渔业丰收,随着大阪商业繁荣,逐渐演变为财富与机遇的象征。
除主神外,神社还供奉天照大神、须佐之男尊等神只,形成“一主多从”的信仰体系。
这种包容性,体现了倭国神道“八百万神”的多元特质。
天照大神象征国家权威,须佐之男尊代表破除灾厄,而惠比寿则专注于世俗福祉。
信徒通过一次参拜,即可获得多重庇佑,这种“一站式”祈福模式极大增强了神社的吸引力。
神社内现存的《戎神商业训》石碑记载:“商道即人道,以诚信为本,以勤勉为基”,将商业活动升华为宗教实践。
江户时代的商人行会,常在此举行“起请文”,也就是宣誓仪式。
以神道教的“污秽”与“净化”观念,约束商业行为,形成独特的商业伦理体系。
惠比寿信仰的兴盛与大阪“町人文化”,也就是市民文化密切相关。
与京都的贵族文化、江户的武士文化不同,大阪商人强调“现世利益”与“实用主义”。
今宫戎神社的“福笹”,并非单纯的宗教符号,而是町人阶层,将抽象信仰,转化为可触摸的物质载体的典型例证。
竹枝的轻盈象征“无常”,而饰品的厚重,则代表“现世安稳”,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大阪商人“在商言商亦重义”精神的体现。
十日戎祭典,通过“辞旧迎新”的仪式结构,为社会提供了周期性的心理重置。
在倭国企业普遍实行“决算年”制度的背景下,商人通过奉还旧福笹、领取新福笹的仪式,完成了商业周期的象征性切割,为新年度的经营,注入心理能量。
这种仪式性的时间管理,成为倭国商业社会,维持运转的隐性机制。
福娘选拔与祭典中的角色扮演,揭示了倭国神道中“巫女”的特殊地位。
每年10月从4000余名申请者中,选出的45位福娘。
不仅承担授福仪式,更成为祭典的视觉符号与文化传播者。
这种“神圣化的女性形象”,既延续了神道传统中,女性作为“神人之媒”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