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戈团队乘坐的防潮防腐运输船抵达巴西马瑙斯港时,正值当地的雨季。清晨的马瑙斯港,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水汽和雨林特有的植物清香,远处的亚马逊河面上,几艘原住民的独木舟正缓缓划过,岸边的芒果树上,猴子正摘着果实。
巴西环境部代表卡洛斯、秘鲁环境部代表费尔南多、哥伦比亚环境部代表胡安早已等候在港口。卡洛斯穿着印有 “守护亚马逊” 字样的短袖衬衫,眼眶泛红:“迭戈先生,上周巴西马瑙斯周边又有 120 平方公里雨林被砍,卡雅波部落的 15 个村落,已经彻底没有狩猎的地方了;秘鲁的乌卡亚利河,河床比去年抬高了 1.2 米,雨季要是再来暴雨,肯定会发洪水;哥伦比亚瓜希博部落的人,现在每天只能靠挖木薯和野菜充饥,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出人命了。”
费尔南多叹了口气:“我们秘鲁的矿业企业,表面上承诺缩小开采范围,暗地里还在偷偷砍伐雨林;巴西的大豆种植园,今年又扩了 3000 平方公里;哥伦比亚的非法伐木者,拿着砍刀就敢进保护区,政府的巡逻队根本拦不住。三国上周开了协调会,还是没谈拢,现在只能靠你们了。”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越野车,向卡雅波部落的聚居地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雨林边缘的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着碗口粗的树桩,像一个个沉默的墓碑;裸露的土地上,大型拖拉机正在翻耕,准备种植大豆;路边的 “雨林保护警示牌” 上,碎片化指数从去年的 8.3,赫然更新为今年的 11.6,牌子旁边摆放着一束干枯的亚马逊王莲花,那是原住民用来祭祀雨林的祭品。
“亚马逊的雨林破坏,已经持续十年了。” 卡洛斯看着窗外,声音低沉,“我们尝试过很多方法,可要么技术不行,要么利益牵扯太深,现在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越野车行驶了三个小时,终于抵达卡雅波部落的聚居地。四百多名原住民早已等候在雨林广场上,他们穿着传统服饰 —— 卡雅波部落的男子,用树皮纤维制成短裙,身上涂着红色的植物颜料,颜料图案是象征雨林的藤蔓;阿丘阿尔部落的男子,戴着插有金刚鹦鹉羽毛的头饰;瓜希博部落的男子,腰间系着兽牙腰带,手里握着木头制成的狩猎长矛。
塔瓦雷首领走上前,他的脸上布满皱纹,眼神却格外锐利。他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迭戈先生,我们听说你们从中国来,要帮我们修复‘母亲林’,我们很感谢。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机器,破坏我们的神圣区,也不能挡住我们狩猎的路线 —— 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之路。”
迭戈握着塔瓦雷的手,真诚地说:“塔瓦雷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雨林。我们的设备会避开神圣区和狩猎通道,而且我们想向你们学习如何判断雨林的健康状况,比如你们的‘植物叶片观察法’,这些传统智慧,比我们的仪器更懂雨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这话,塔瓦雷的眼神柔和了许多。他转身对身后的原住民说了几句部落语言,人群中响起一阵低语,随后,一位年长的原住民走上前,递给迭戈一片翠绿的望天树叶子:“这是‘母亲林’的礼物,希望你们能帮我们留住它。”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雨林广场旁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两套核心设备 —— 智能雨林造林设备和水土流失治理设备。
赵叔指着智能雨林造林设备,向学员和原住民介绍:“这个育苗箱是恒温恒湿的,能模拟雨林的生长环境,每天能培育 30 万株种苗,而且都是亚马逊原生的望天树、亚马逊王莲、卡特兰,不会破坏雨林的生态链;那边的无人机,能根据雨林的植被分布规律,精准播种和栽种幼苗,每天能造林 5 平方公里;这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一旦发现问题,会自动触发施肥、除虫系统,种苗的成活率能达到 92%,比传统技术高 74%。”
随后,他又带众人来到水土流失治理设备旁:“这个设备分三个部分,先种上根系发达的雨林藤蔓,它们能像绳子一样抓住土壤;再用生态网格搭建防护网,防止边坡坍塌;这些土壤传感器,能监测土壤的肥力和侵蚀程度,数据会实时传到平台,我们能根据数据调整治理方案,3 个月内,土壤侵蚀率能下降 85%。”
就在这时,哥伦比亚的埃斯特万长老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赵先生,你们种的这些种苗,会不会激怒‘林神’?我们瓜希博部落认为,雨林里住着‘林神’,要是种了外来的植物,‘林神’会发怒,让雨林更加退化。”
赵叔立刻解释:“埃斯特万长老,您放心,我们的种苗都是从亚马逊雨林里筛选出来的原生品种,和当地的生态完全兼容。而且在种植前,我们会邀请您和三位首领一起,举行‘雨林祭祀’仪式,向‘林神’表达我们的敬意。另外,我们会在神圣区周边设置 50 米宽的保护缓冲区,禁止任何设备作业,确保你们的祭祀活动能正常举行。这些设备收集的监测数据,还能预测暴雨和泥石流,到时候我们会提前通知你们,帮你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