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深化期攻坚与澳洲内陆荒漠化治理

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亚马逊雨林修复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深秋的阳光,充满温暖与力量。“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澳洲,要多听沃伦长老和马库斯长老的建议,比如阿南古人的‘沙漠储水’传统,他们会用树皮制作储水容器,收集雨水和植物汁液,这种方法能帮我们解决短期水源短缺问题。记住,荒漠化治理不仅要恢复植被和农田,还要保护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沙漠生态的脆弱平衡,不能为了短期治理效果,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比如在安装节水灌溉设备时,要结合阿南古人的‘水源轮换’原则,避免单一水源地过度消耗。”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浅褐色的身影在深秋的金黄中,像一道道守护沙漠生态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洲际荒漠化治理战,不仅是深化期的关键攻坚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标准化适配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 “洲际生态治理命运共同体枢纽”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洲际奔赴:从江湾到澳洲内陆的治理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专机降落在澳大利亚悉尼国际机场时,正值当地的春季清晨,澳洲内陆的干燥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沙尘味道。澳大利亚环境部代表布莱恩带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停机坪,他穿着一件印有 “拯救墨累 - 达令” 字样的夹克,脸上满是焦虑:“新南威尔士州的农场还在持续绝收,上周又有 100 户农民放弃耕地迁往城市;维多利亚州的牧场主因为缺水,已经开始大量出售牛羊,损失惨重;昆士兰州的阿南古人部落,最后一处天然水源地也快干涸了,沃伦长老每天都在带着族人寻找新的水源。”

迭戈跟着布莱恩登上越野车,向墨累 - 达令盆地深处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农田里,龟裂的土地延伸到远方,偶尔能看到几台废弃的收割机停在田间,车身覆盖着厚厚的灰尘;远处的山坡上,原本应该翠绿的草地呈现出一片枯黄,几只袋鼠低着头在枯草中寻找食物;路边的告示牌上写着 “节约用水”,但牌子上的字迹已被风沙侵蚀得模糊不清。“澳洲内陆的干旱问题已经持续五年了,政府虽然一直在投入资金治理,但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方案,” 布莱恩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生态,但农民要生存、牧场主要发展,原住民要守护家园,各方需求很难平衡。”

越野车抵达昆士兰州阿南古人部落聚居地时,沃伦长老和马库斯长老带着三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广场。他们穿着传统的兽皮衣物,脸上画着象征水源的白色纹路,手里握着用树枝制成的 “找水杖”。沃伦长老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治理沙漠,我们阿南古人把这片土地叫做‘母亲之地’,它给了我们食物和水源,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传统水源地。”

迭戈握着沃伦长老的手,真诚地说:“沃伦长老,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学习你们的智慧。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沙漠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找水杖’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地下水源,为治理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小主,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治理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这台设备长 8 米、宽 5 米,分为水源过滤区、滴灌控制区、数据监测区三个部分,水源过滤区能去除水中的泥沙和盐碱物质,滴灌控制区可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出水频率,数据监测区则能通过卫星将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实时传输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台‘智能节水灌溉机’每天可灌溉 100 亩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方式的 30%,而且能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调整灌溉参数,比如小麦需要每 3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用水 5 立方米,而牧草则需要每 5 天灌溉一次,每次每亩用水 3 立方米,设备都能精准控制。同时,设备还能检测土壤中的盐碱度,当盐碱度超标时,会自动启动土壤改良模块,投放改良剂降低盐碱度。”

阿南古人部落的马库斯长老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机器使用的水源来自哪里?我们阿南古人知道,地下水源是‘母亲之地的血液’,不能过度开采,否则会导致土地彻底失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