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春潮与湖波的交响 ——东非湖泊治理与跨洲协作深化

迭戈团队乘坐的专机降落在肯尼亚内罗毕国际机场时,正值清晨,东非高原的阳光格外刺眼,空气里弥漫着草原的青草气息和一丝淡淡的湖水腥味。肯尼亚环境部代表卡伦带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停机坪,他穿着一件印有 “东非湖泊保护” 字样的 T 恤,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维多利亚湖的蓝藻还在蔓延,昨天又有 5 个渔村的渔民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湖水出现呕吐、腹泻症状,乌干达和坦桑尼亚那边,已经有村庄因为缺水开始迁徙了。”

迭戈跟着卡伦登上越野车,向维多利亚湖方向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道路两旁的农田里,庄稼枯黄矮小,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正提着水桶在路边的水坑里舀水;远处的草原上,几只长颈鹿低着头啃食着稀疏的树叶,原本应该翠绿的草原呈现出一片土黄色。“东非地区已经连续三年干旱,湖水水位下降了 3 米,加上周边工厂排污和农业化肥流失,水质恶化得越来越快,” 卡伦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湖泊,但实在没有办法,村民们要生存,只能继续在湖里捕鱼、用湖水灌溉。”

越野车抵达维多利亚湖岸边时,马赛人部落首领奥马尔带着二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穿着传统的红色披风,手持长矛,脸上画着象征勇敢的白色纹路。奥马尔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遥远的中国来帮助我们拯救湖泊,我们马赛人把维多利亚湖叫做‘生命之湖’,它养育了我们世代族人,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

迭戈握着奥马尔的手,真诚地说:“奥马尔首领,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湖泊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禁渔期’传统,就能帮助鱼类资源恢复,为湖泊生态提供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维多利亚湖岸边搭建了临时治理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蓝藻清除设备。这台设备长 5 米、宽 3 米,顶部装有太阳能板,底部配有旋转式清除臂,旁边还连接着一个水质监测终端。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当地村民介绍:“这台‘智能蓝藻清除机’能通过太阳能供电,每天可清除 50 平方公里的蓝藻,清除后的蓝藻会被输送到旁边的处理箱,经过脱水、发酵后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能解决蓝藻污染,又能为农田提供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基库尤人长老万吉鲁绕着设备仔细观察,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机器在工作时,会不会伤害到湖里的小鱼和水草?我们基库尤人认为,湖泊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意义,不能为了清除蓝藻而破坏它们。”

赵叔立刻解释:“长老您放心,设备的清除臂上装有‘生物保护滤网’,只会吸附蓝藻,不会伤害小鱼和水草。而且我们还在设备上安装了水质传感器,一旦检测到鱼类聚集,会自动暂停工作,确保不影响淡水生物的生存。”

万吉鲁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基库尤人村民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秘密泉眼’,那里的泉水能净化湖水,或许能帮到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协同治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第二天清晨,万吉鲁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来到维多利亚湖西岸的一处山谷。山谷深处,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涌出,流入一个天然水池,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甚至能看到水底游动的小鱼。“这处泉眼是我们基库尤人的‘圣泉’,泉水里含有特殊的矿物质,能抑制蓝藻生长,” 万吉鲁蹲下身,用手捧起泉水,“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把泉水引入湖泊的特定区域,那里的水就会保持清澈。只是后来周边村庄增多,泉眼的水流被分流灌溉农田,效果就减弱了。”

索菲亚立刻拿出水质检测仪,对泉水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泉水的溶解氧含量达每升 8 毫克,pH 值 7.5,还含有丰富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能有效抑制蓝藻的光合作用。“这太神奇了!” 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修建导流渠,把泉水引入蓝藻密集区域,结合智能清除设备,形成‘生物抑制 + 物理清除’的双重治理方案,既能提高治理效率,又能降低设备能耗。”

迭戈立刻安排学员与当地村民合作,修建导流渠。基库尤人村民熟悉地形,负责挖掘渠道;学员们则负责测量坡度、安装水流控制阀门,确保泉水能均匀地流入湖泊的蓝藻密集区。奥马尔首领也带来了马赛人部落的青壮年,他们骑着马在湖泊周边巡逻,防止村民在治理区域过度捕鱼,同时向周边村庄宣传湖泊保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