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江湾寒冬的全球治理新周期启动与跨洋生态危机应对

“不能只靠防洪堤,” 来自瓦努阿图的学员塔玛摇了摇头,他想起安布里姆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海岛生活了几百年,会用‘红树林固岸’的方法,在海岸种植红树林,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固定泥沙,同时减缓海浪速度,再结合石砌防波堤,形成双重防护。”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海岛生态防洪系统’,包括抗风暴柔性防洪堤、珊瑚礁修复模块和海浪预警设备。柔性防洪堤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能抵御 5 米高的海浪冲击,且可折叠收纳,方便运输;珊瑚礁修复模块内置营养基质,能快速促进珊瑚幼苗生长;海浪预警设备能实时监测海浪高度和速度,提前 2 小时发送预警信息。”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纳维带领,在斐济瓦图莱莱岛搭建抗风暴柔性防洪堤,洛图马人的年轻人帮忙固定堤体,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海浪冲击力最强;第二组由帕图带领,前往汤加哈派群岛,与哈派人合作,种植红树林并修复受损珊瑚礁;第三组由塔玛带领,联合瓦努阿图安布里姆人,在埃法特岛建设石砌防波堤,加固海岸防线;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斐济苏瓦搭建跨岛防洪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防护力量。

海岛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热带风暴过后的烈日暴晒得人皮肤灼痛,海水里的盐分让设备接口很快生锈,学员们的实训服每天都被汗水和海水浸透。洛图马人部落的长老图伊递过来一个用椰子壳装的饮品:“这是我们海岛的‘清凉水’,用椰子汁和柠檬草熬制的,能防暑解渴,比你们带的运动饮料管用多了。”

纳维接过椰子壳,喝了一口,清爽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图伊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珊瑚礁养护,还有其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方法吗?” 纳维问道。

“我们会在沿海农田修建‘梯田式挡盐坝’,用石块和黏土搭建堤坝,防止海水入侵农田,同时在堤坝上种植耐盐植物,比如海马齿和盐地碱蓬,既能固坝,又能作为蔬菜食用,” 图伊指着远处的农田,“你们看,那些挡盐坝保护的农田,芋头的产量比没保护的高出 30%。”

纳维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海岛生态防洪系统进行了优化,在柔性防洪堤内侧增设 “挡盐坝模块”,采用当地的石块和黏土材料,结合现代加固技术,提高防盐效果。同时,学员们还在沿海村庄推广耐盐作物种植,帮助村民们恢复农业生产。

三天后的清晨,跨岛防洪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斐济瓦图莱莱岛的柔性防洪堤成功抵御了 3 米高的强海浪,仅局部出现轻微破损;汤加哈派群岛的红树林种植区已扎根生长,珊瑚礁修复模块的幼苗存活率达 70%;瓦努阿图埃法特岛的石砌防波堤让海岸线后退速度减缓了 80%。科拉松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岛屿可能已经被海水淹没了。”

在生态防洪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村民开展长期搬迁规划 —— 向他们传授 “生态房屋建造技术”,采用轻质环保材料,建设能抵御风暴潮的高脚屋;指导他们建设 “雨水净化系统”,利用屋顶收集雨水,通过过滤装置转化为饮用水;培训他们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海平面变化和海浪情况。

帕图在汤加哈派群岛的临时安置点,教村民们使用雨水净化设备:“这个设备能去除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每天能净化 500 升水,足够 10 户家庭使用。在海岛,淡水比黄金还珍贵,我们要学会节约和循环利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哈派人部落的村民佩妮看着刚净化好的淡水,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海水入侵,我们只能喝浑浊的雨水,很多人因此生病,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我们再也不用害怕没水喝了。”

防护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岛防洪指挥中心对 “海洋生态防护” 项目进行技术标准化复盘 —— 纳维的 “柔性防洪堤搭建” 方案加入了洛图马人的 “珊瑚礁协同防护” 传统,通过珊瑚礁和防洪堤结合,提高抗浪能力;帕图的 “红树林种植” 方案补充了哈派人的 “耐盐作物套种” 经验,在红树林间隙种植海马齿,增加经济收益;塔玛的 “石砌防波堤建设” 方案则融入了安布里姆人的 “潮汐利用” 方法,在防波堤内侧建设潮汐蓄水池,收集海水用于灌溉。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南太平洋岛国,还可以推广到加勒比海、印度洋等海岛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标准化的生态防护体系。”

离开苏瓦港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瓦图莱莱岛的高地种下了 1000 棵红树林幼苗,每棵幼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跨岛协作,海岛永生”。纳维抚摸着刚种下的幼苗,轻声说:“等明年夏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幼苗长成大树,也希望能看到这片海岛永远不会被海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