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江湾新春的 2032 全球治理中期推进与跨洲生态联动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阿瑜带领,在泰国境内的雨林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苗族部落首领岩龙带着族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是盗伐者的必经之路;第二组由通猜带领,前往老挝境内的湄公河支流,与老龙族部落合作,在河道旁设置原木拦截点;第三组由丹瑞带领,联合缅甸掸族部落,在山区里布设声音识别设备,监控废弃木材加工厂的动向;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三国交界处搭建跨境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护林队行动。

雨林里的蚊子又大又毒,学员们的手臂很快就布满了红肿的包,汗水浸透了实训服,紧紧贴在身上。岩龙看着阿瑜熟练地调试红外摄像头,笑着递过一个用树叶包裹的饭团:“这是我们苗族的‘雨林干粮’,用糯米和野生蜂蜜做的,能补充体力。我们在雨林里巡逻时,都会带这个,比你们的压缩饼干好吃多了。”

阿瑜接过饭团,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岩龙大叔,你们平时是怎么发现盗伐者的?”

“我们靠‘听’和‘看’,” 岩龙指着远处的树冠,“健康的树木,叶子在风里的声音是‘沙沙’的,被砍过的树桩周围,鸟儿不会停留,而且盗伐者会留下脚印,我们能通过脚印的深浅和方向,判断他们的人数和去向。”

阿瑜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声音识别设备进行了优化,增加了 “鸟类鸣叫缺失预警” 功能 —— 一旦某个区域的鸟类活动突然减少,设备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可能存在盗伐行为。

两天后的深夜,跨境指挥中心的警报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老挝境内的湄公河支流出现异常 —— 振动传感器检测到重型卡车的行驶轨迹,声音识别设备捕捉到电锯的轰鸣声。赵叔立刻联系三国护林队,通猜带着老挝护林队员在河道拦截,丹瑞带领掸族巡逻队从山区包抄,阿瑜则和泰国护林队一起,沿着红外摄像头记录的路线追击。

当三方力量在老挝孟赛县的一个木材加工厂汇合时,盗伐者正忙着将原木加工成板材,院子里堆满了还带着树皮的柚木。“不许动!” 巴颂队长一声令下,护林队员们迅速包围了加工厂,盗伐者们惊慌失措,有的试图从后门逃跑,却被掸族巡逻队堵了个正着。

清点现场时,学员们发现了一本盗伐者的交易记录,上面详细记录了近半年的原木运输路线和买家信息,涉及 3 个国家的 10 多个木材商。阿瑜看着记录,愤怒地说:“这些人不仅破坏雨林,还把原住民的生存资源也抢走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

岩龙拍了拍阿瑜的肩膀:“谢谢你,年轻的守护者。有了你们的技术和三国的协作,我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保护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境指挥中心对 “雨林碳汇交易机制” 项目进行中期复盘 —— 阿瑜的 “智能监测设备布设” 方案加入了苗族的 “山林听音” 传统,通过声音识别和人工巡逻结合,提高预警准确率;通猜的 “跨境拦截路线规划” 方案补充了老龙族的 “河道暗礁” 信息,在盗伐者必经的浅滩设置拦截点;丹瑞的 “部落巡逻协作” 方案则融入了掸族的 “暗号通讯” 方式,确保信息传递不被盗伐者察觉。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东南亚雨林保护,还可以推广到亚马逊、刚果盆地等跨境雨林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离开清莱府时,学员们和部落首领们一起,在盗伐区种下了 2000 棵柚木树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三国协作,雨林重生”。阿瑜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这片雨林恢复往日的生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猜和丹瑞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林业部门完善跨境协作机制,定期共享监测数据,让保护行动一直延续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试点成果复盘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 12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4 个项目组,围绕 “极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雨林碳汇交易机制” 四个项目的中期试点成果展开复盘,可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成果评估标准和后续推广计划产生了争议。

在 “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的复盘现场,来自东非的卡鲁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杰克又一次争得面红耳赤。卡鲁展示的非洲试点数据显示,“石缝储水 + 智能滴灌” 技术让沙棘苗的存活率提升了 35%,村民的用水量减少了 25%;杰克带来的澳大利亚试点报告则显示,“地下蓄水池 + 雨水收集” 技术的储水量是传统方法的 8 倍,应对干旱的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