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由奥拉夫带领,负责在冰盖边缘搭建浮桥锚点,用 GPS 定位仪实时跟踪浮冰位置;第二组由林悦带领,调试智能温控模块,确保充气浮体在低温下正常工作;第三组由艾米带领,准备充气浮体和生物胶,随时待命修补破损。
寒风越来越大,学员们的手套很快就结满了冰碴,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奥拉夫的睫毛上挂着白霜,他一边调整锚点的角度,一边对身边的学员说:“在挪威北部,我们萨米人应对暴风雪时,会用驯鹿皮包裹身体保持体温,你们也可以把备用的防寒服裹在设备上,防止设备冻坏。”
林悦听从建议,让学员们把多余的防寒服剪成小块,包裹在智能温控模块的接口处,果然,设备的运行状态稳定了很多。“全球治理数据平台上显示,浮冰的漂移速度已经减慢到每小时 1 公里,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搭建浮桥了!” 林悦兴奋地喊道。
当充气浮体全部展开,用尼龙绳连接成临时浮岛时,天色已经微亮。老张操控无人机,将浮岛缓慢靠近浮冰,艾米则带着学员们在浮岛上铺设防滑垫,防止北极熊行走时滑倒。“浮岛已经连接到浮冰边缘,北极熊好像注意到了!” 林悦指着望远镜里的画面,激动地说。
只见 3 只北极熊先是警惕地围着浮岛转圈,鼻子不停地嗅着,过了几分钟,体型最大的那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踏上浮岛,试探着走了几步,发现浮岛稳定后,才回头叫了两声,另外两只北极熊立刻跟了上来。
学员们屏住呼吸,看着北极熊一步步走上冰盖,直到它们的身影消失在冰原深处,才忍不住欢呼起来。奥拉夫擦了擦脸上的雪水,笑着说:“这是我见过最有意义的实战考核,比在实验室里做一百次模拟都有用。”
救援结束后,学员们在科考站的会议室里完善跨国项目方案 —— 奥拉夫的 “浮桥定位技术” 加入了萨米人的传统导航方法,通过观察星星的位置辅助 GPS 定位;林悦的 “智能温控模块” 方案补充了极地低温适配参数;艾米的 “充气浮体设计” 则融入了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防穿刺经验。
李教授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北极熊救援,还可以推广到北极生态保护的其他领域,比如搭建临时观测点、运输科考设备等。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国协作,把不同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融合起来,才能应对复杂的生态问题。”
老张这时收到了陈守义发来的消息,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已经更新了北极冰盖的监测数据,各国科考团队都在根据共享的数据调整保护方案。“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北极,你们的项目方案将成为新周期极地治理的示范案例,” 老张对学员们说,“希望你们能继续完善方案,为北极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离开科考站时,学员们在冰盖边缘种下了一棵耐寒的北极柳,树苗上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来自 12 个国家的守护”。奥拉夫抚摸着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北极熊在冰盖上自由行走。”
林悦点点头,打开平板记录下树苗的位置和生长情况:“我们会把树苗的生长数据上传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北极的生态变化,一起守护这片纯净的土地。”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协作评审会正陷入僵局。来自 12 个国家的学员分成 4 个项目组,围绕 “极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雨林碳汇交易机制” 四个项目展开讨论,可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技术标准和文化差异产生了争议。
在 “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 项目组的讨论现场,来自东非的卡鲁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学员杰克正争得面红耳赤。卡鲁坚持采用马赛族的 “石缝储水” 传统,结合江湾的智能滴灌技术,认为这样更适合非洲草原的地形;杰克则主张推广澳大利亚的 “地下蓄水池” 技术,认为这种技术能更高效地储存雨水,适合干旱地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石缝储水虽然符合当地传统,但储水量有限,遇到极端干旱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杰克指着项目方案上的数据,“我们的地下蓄水池能储存 500 立方米的水,是石缝储水的 10 倍,这才是解决干旱的根本办法。”
“你不懂非洲草原的情况!” 卡鲁的声音有些激动,“地下蓄水池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不仅成本高,还会破坏草原的土壤结构,我们的石缝储水用的是天然石材,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而且祖祖辈辈都在用,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印度的拉吉支持卡鲁的方案,认为传统技术更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来自阿根廷的学员索菲亚则倾向杰克的方案,觉得现代技术的效率更高。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认真倾听。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我们推广节水技术,不仅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非洲草原的土壤和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不同,地下蓄水池的混凝土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而石缝储水虽然储水量有限,但可以通过智能滴灌技术优化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