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趁机给学员们讲解实战技巧:“强风天气下,无人机要保持 50 米以上的高度,避免被气流影响;地面引导员要每隔 5 分钟报告一次风向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风向调整灭火策略,比如在顺风方向重点喷洒阻燃剂,在逆风方向加固防火带。”
学员们很快调整战术,卡鲁带着地面组在隔火沟旁安装了便携式风向仪,实时向无人机组传输数据;无人机组根据风向变化,调整飞行路线,将阻燃剂精准喷洒在火势蔓延的前方,形成一道阻燃带。奥马尔长老则带领村民们,在阻燃带旁堆放湿茅草,进一步阻挡火星扩散。
就在火势逐渐得到控制时,小林发现沙棘林深处有一处隐蔽的火点,由于树木密集,无人机无法靠近喷洒。“我去!” 卡鲁主动请缨,“我知道有条小路能绕到火点后面,用地面灭火水枪应该能扑灭。”
奥马尔长老担心地说:“那里的树木太密,很危险,我们马赛人灭火时,从不在密林里单独行动。”
“我和卡鲁一起去!” 学员们纷纷举手,最终小林选了 3 名学员,跟着卡鲁一起进入沙棘林。密林里能见度很低,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卡鲁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前面带路,不时用砍刀清理挡路的树枝。
终于,他们找到了隐蔽的火点,火焰正在烧毁一棵百年沙棘树的树干,树根处的干草已经开始燃烧。卡鲁立刻打开灭火水枪,对准火点喷洒,其他学员则用湿树枝覆盖周围的干草,防止火势扩散。经过 20 分钟的奋战,火点终于被扑灭,卡鲁看着保住的沙棘树,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棵树是我们去年种的,现在终于保住了。”
当小林和学员们走出沙棘林时,草原上的明火已经基本扑灭,只剩下零星的火星,村民们正在用湿土覆盖火星,防止复燃。奥马尔长老看着疲惫却兴奋的学员们,笑着说:“你们不仅学会了用高科技灭火,还懂得了团结协作,已经是合格的生态守护者了。”
山火救援结束后,小林带着学员们对智能防火系统进行中期验收 —— 系统的无人机响应时间≤15 分钟,智能喷水桩的激活准确率达 98%,环保阻燃剂的灭火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 50%,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验收标准。卡鲁在验收报告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次实战让我明白,生态治理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研究数据,而是在危机来临时,用科技和勇气守护家园。”
奥马尔长老看着验收报告,对小林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实战机会,让我们的年轻人既能学到先进技术,又能传承传统智慧,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这片草原。”
小林点点头,拿出平板,向奥马尔长老展示培育基地的 “草原生态保护专项课程” 计划:“我们会在课程中加入更多实战模块,让学员们每年都来草原参与防火、防蝗等工作,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实训基地。”
离开草原前,卡鲁带领学员们在沙棘林旁种下了 20 棵新的沙棘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学员的名字和种植日期。“等明年我们再来,就能看到它们长大了,” 卡鲁说,“到时候,草原一定会比现在更美丽。”
小林看着阳光下的沙棘苗,心里突然明白:生态治理的成果,不仅是修复的数据和报告,更是这些年轻学员眼里的希望,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是每一棵在危机后重生的草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赵叔的珊瑚礁病虫害防治团队抵达斐济 Yasawa 群岛时,南太平洋的海水泛着清澈的蓝色,阳光透过水面,照亮了海底的珊瑚礁。可当潜水员潜入水中,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担忧 —— 原本应该色彩鲜艳的珊瑚,很多都出现了白斑,部分珊瑚虫已经死亡,只剩下白色的珊瑚骨骼,海水中还漂浮着一些异常的浮游生物。
斐济环境部代表科里和渔民纳维早已在码头等候,科里手里拿着珊瑚礁的监测照片,脸上满是焦虑:“赵先生,这些白斑已经出现一周了,我们尝试过用淡水冲洗,可根本没用,再这样下去,之前修复的珊瑚礁就全毁了。”
赵叔接过照片,仔细观察着珊瑚上的白斑,对团队成员说:“立刻采集珊瑚样本和海水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潜水员很快采集了样本,赵叔团队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用便携式显微镜和水质检测仪进行分析。经过 2 小时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 珊瑚感染了 “白斑病”,这种病由一种原生动物引起,会快速杀死珊瑚虫,且传染性很强;同时,海水的 pH 值比正常水平低 0.2,酸化程度加剧,降低了珊瑚的抵抗力。
“白斑病在全球珊瑚礁区域都有发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抗生素,但会破坏海水生态,” 赵叔对科里说,“我们带来了‘生物防治剂’,是从深海微生物中提取的,能有效抑制原生动物的生长,且对海水生态没有影响。同时,我们还会调整珊瑚礁区域的海水酸碱度,提升珊瑚的抵抗力。”
纳维疑惑地问:“我们斐济的渔民在珊瑚生病时,会用一种叫‘海菜汁’的东西涂抹在珊瑚上,不知道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