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区:用柱状图、折线图展示中欧水域的水质、植物、鱼类数据对比,观众可通过触屏设备查询详细数据和分析报告;
课程体验区:设置 “迷你生态观测站”,观众可亲手操作智能设备,体验中欧课程的实践环节,如检测水样、识别植物种类;
文化融合区:陈列中欧学生的生态手账、绘画、诗歌,举办 “生态故事分享会”,学生们讲述自己在观测中遇到的趣事、收获的感悟。
欧盟教育委员会的索菲亚女士参观后,激动地说:“江湾的中欧课程试点,不仅融合了生态知识,更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实践 + 文化’的模式,值得在全球推广,让更多国家的学生在生态研学中学会合作、理解差异!”
试点结束后,中欧师生共同签署《中欧生态研学联合宣言》,约定每年开展 2 次跨洲联合研学活动,共同完善课程内容,推动成果在全球中小学落地。
第二环节: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落地与区域枢纽运营(分三组推进)
组 1:非洲技术枢纽运营组(赵叔 + 20 名中外技术人员)
赵叔带着技术人员在肯尼亚维多利亚湖生态站,推进非洲技术枢纽的常态化运营。枢纽的核心功能包括 “技术培训”“设备维护”“问题解决” 三大板块:
技术培训:每月开展 1 次线下培训,内容涵盖 “智能设备操作”“AI 模型应用”“生态沟渠建设”,同时录制线上课程,供非洲其他地区的技术人员学习,已培训 200 人,其中 80 人通过全球生态研学人员认证;
设备维护:建立 “设备健康档案”,记录每台设备的安装时间、维护记录、故障情况,技术人员每月上门巡检 1 次,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目前设备故障率控制在 5% 以内;
问题解决:设立 “24 小时技术支持热线”,当地技术人员遇到问题可随时咨询,枢纽无法解决的,上报江湾全球数据中心协调专家支援,已解决蓝藻治理、鱼类死亡等生态问题 32 个。
“咱们还在枢纽设立了‘生态技术示范园’,种植江湾的荷莲杂交品种、本地的水葫芦,展示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 赵叔向当地村民介绍,“生态沟渠 + 水生植物的组合,能让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的净化率达到 80%,成本却只有传统污水处理厂的 1/5,适合非洲农村推广。”
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在自家农田周边修建生态沟渠,肯尼亚政府也计划将江湾技术纳入 “全国生态治理规划”,在 10 个湖泊推广生态沟渠和智能观测设备。当地环保组织负责人说:“江湾的技术援助不是‘输血’,而是‘造血’,帮助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保护能力,这才是最宝贵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组 2:东南亚技术枢纽运营组(老张 + 18 名中外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技术人员在泰国湄南河生态站,运营东南亚技术枢纽,重点推广 “荷莲杂交品种” 和 “AI 鱼类洄游预测” 技术:
荷莲种植推广:在湄南河沿岸种植 500 亩荷莲杂交品种,建立 “荷莲种植示范基地”,培训当地农民科学种植,荷莲不仅能净化水质(COD 去除率达 70%),还能产出莲子、莲藕,为农民增加收入,目前已有 100 户农民加入种植;
AI 预测应用:将江湾的 AI 鱼类洄游预测模型适配湄南河,提前 15 天预测鱼类洄游时间和路线,同步到当地渔民合作社,指导渔民生态捕捞,避免过度捕捞,已帮助渔民增收 25%;
区域协作:联动东南亚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生态站,共享荷莲种植技术、AI 预测数据,形成 “东南亚淡水生态协作网络”,已开展联合观测 6 次,解决跨境污染问题 4 个。
“湄南河的水温比江湾高 5-8℃,咱们调整了荷莲的种植密度,从每平方米 3 株改为 2 株,避免高温导致植株腐烂,” 老张向东南亚技术人员讲解适配经验,“AI 模型的洄游阈值也从 12℃调整为 18℃,预测准确率保持在 90% 以上。”
泰国农业部门计划将荷莲种植纳入 “生态农业补贴政策”,对种植荷莲的农民给予每亩 200 美元补贴;马来西亚、越南也计划引进荷莲品种和 AI 预测技术,推动本国的淡水生态保护。
组 3:技术援助成效评估组(李师傅 + 15 名中外专家)
李师傅带着专家团队,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成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 “生态改善”“能力提升”“经济收益” 三个维度:
生态改善:非洲维多利亚湖的蓝藻爆发率下降 40%,水质从 Ⅳ 类提升至 Ⅲ 类;泰国湄南河的 COD 值从 40mg/L 降至 25mg/L,鱼类种群数量增长 18%;
能力提升:5 个区域枢纽共培训技术人员 400 名,300 人获得全球生态研学人员认证,当地生态站的自主观测能力提升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