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山区 G 市水库网络信号弱的问题,赵叔团队还在设备上增加了 “北斗定位 + 卫星传输” 功能,即使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也能通过卫星将数据上传到平台。“升级后的设备,操作更简单,数据更准确,”G 市的技术人员测试后满意地说,“以后咱们的观测效率能提高 40% 以上。”
组 4:用户体验优化组(李师傅 + 6 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对平台的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开发 “社区版”“学校版”“跨省协作版” 三个专属界面:
社区版:简化操作流程,重点保留 “数据上传”“预警查看”“饵料配方推荐” 等常用功能,字体和按钮放大 30%,方便老年钓友使用;
学校版:增加 “研学任务发布”“学生成果展示”“课程资源下载” 模块,老师能在线布置观测任务,查看学生的记录报告;
跨省协作版:突出 “跨省数据共享”“联合任务认领”“协作案例库” 功能,方便跨省生态站开展联合观测和治理。
“咱们还制作了‘一分钟上手’短视频教程,每个功能都配了语音讲解,” 李师傅打开平台的 “帮助中心”,里面陈列着 30 多段短视频,“不管是社区的老钓友,还是学校的新老师,看了教程都能快速学会操作。”
优化完成后,李师傅团队邀请十市的 100 名用户进行体验测试,用户满意度达 96%,其中 “操作便捷性” 和 “功能实用性” 的评分最高。
第二环节:跨省生态协作机制建立与实践(分三组推进)
组 1:跨省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组(陈守义 + 15 名跨省代表)
陈守义带着来自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四省的 15 名生态站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召开首次跨省生态协作联席会议。会议确定了 “季度例会 + 紧急会商” 的协作机制:
季度例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召开,各省代表汇报本季度的生态情况、观测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紧急会商:遇到跨省生态问题(如鱼类异常死亡、水质突然恶化)时,可随时发起会商,相关省份必须在 24 小时内响应。
会议还制定了《跨省生态协作责任清单》,明确各省的职责和协作流程:
数据共享责任:各省每月 5 日前上传上月的生态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联合治理责任:涉及跨省的生态问题,由污染源头省份牵头,周边省份协助,共同制定治理方案;
技术支援责任:江湾作为牵头单位,为其他省份提供平台技术支持和观测培训,每年至少开展 2 次跨省培训。
“咱们还要建立‘跨省协作档案’,每次会议和会商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作为后续评估的依据,” 陈守义在清单上签字时强调,“跨省协作不是一句空话,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每个省份都能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各省代表一致同意,当场签署《跨省生态协作协议》,并在平台上绑定跨省协作账号。江苏省太湖生态站的王站长说:“以前跨省的生态问题总没人管,现在有了协作机制和平台,咱们再也不用‘各自为战’了,生态保护的力量更强了!”
组 2:跨省联合观测任务组(小满 + 20 名跨省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跨省技术骨干,开展首次 “江湾 - 太湖 - 巢湖” 跨省联合观测任务,主题为 “春季鱼类洄游跨区域对比”。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数据采集阶段:江湾、太湖、巢湖同步开展鱼类洄游观测,每天上传 3 次数据(早 6 点、午 12 点、晚 6 点),平台自动汇总对比;
数据分析阶段:利用 AI 预测模型,分析三地的洄游时间、路线、数量差异,找出影响洄游的关键因素(如水温、水质、水域地形);
成果共享阶段:形成《跨省鱼类洄游对比报告》,分享给参与省份,为各地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