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现场演示电子标记操作:他从提前准备的暂养箱里捞出一条开江鲫,用湿毛巾轻轻包裹住鱼身(避免伤害鱼鳞),然后用专用注射器将电子标记器轻轻植入鱼的腹腔(避开内脏),再用消毒棉擦拭伤口,最后轻轻放回水里:“大家注意,标记时动作要轻,时间别超过 40 秒,避免鱼缺氧;标记后要记录鱼的种类、大小和标记编号,方便后续追踪。”
队员们听得认真,有的举手提问:“李师傅,标记器会不会影响鱼的游动啊?”“要是信号中断,怎么找回标记鱼呢?” 李师傅都耐心解答:“标记器重量只有 0.5 克,不会影响鱼的游动;我们在每个观测点都设置了信号接收站,就算个别点中断,其他点也能接力接收,保证追踪不中断。”
A 市的吴老师看完演示,感慨地说:“江湾的观测技术既专业又人性化,考虑到了鱼的安全,也保证了数据精准,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环节:跨区域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分六组开展,江湾 3 组 + 三市各 1 组)
上午九点,开江鱼洄游追踪实验正式开始,六个小组同步推进,覆盖江湾与三市的主要洄游通道。
组 1:江湾核心通道追踪组(小满 +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小满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开江鱼的主要洄游通道。队员们将无线追踪摄像头固定好,对准浅滩方向,同时用电子标记器给捕获的开江鲫做标记。“大家看,这条鲫鱼体长 20 厘米,体重 300 克,标记编号 001,” 小满一边记录,一边将标记数据输入终端,“咱们把它放回水里,终端会实时显示它的游动轨迹,和三市的观测点数据同步。”
A 市的代表小敏负责操作数据终端,屏幕上很快出现了 001 号鲫鱼的游动路线:“它往浅滩游了!速度大概每分钟 1.2 米,水温 12℃,和江湾的水温一致!”
队员们轮流标记鱼、操作终端,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查看摄像头画面,有的负责与三市观测点同步信息。半小时后,江湾组共标记开江鲫 30 条、鲤鱼 15 条,终端显示其中 5 条鲫鱼已经游出江湾核心区,向周边水域移动,与 B 市的观测点信号对接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神奇了!” 小敏兴奋地说,“005 号鲫鱼已经到 B 市的观测范围了,速度还是 1.2 米 / 分钟,水温 11.5℃,比江湾低 0.5℃,这说明鱼会根据水温调整游动路线!”
小满点头:“这就是跨区域追踪的意义,能发现不同水域的生态关联,比如水温差异对洄游的影响,以后咱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联合调整三市的生态保护措施,让开江鱼在不同水域都能安全洄游。”
组 2:江湾浅滩产卵区追踪组(陈守义 + 15 名队员,含 5 名三市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这里是开江鱼的浅滩产卵区。队员们重点追踪标记鱼是否会聚集到产卵区,以及产卵区的鱼类密度。“大家注意,产卵区的水草要保护好,” 陈守义指着浅滩的苦草,“苦草能为鱼卵提供附着点,鱼卵成活率能提高 30%,咱们记录标记鱼在产卵区的停留时间,分析产卵习性。”
B 市的代表老吴有多年的湖泊观测经验,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产卵区的鱼群:“江湾的产卵区水草覆盖率有 80%,鱼聚集得很密集;我们那边的湖泊水草覆盖率只有 50%,鱼很分散,这就是江湾鱼多的原因。”
陈守义点头:“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 B 市可以学习江湾的水草种植方法,提高产卵区的水草覆盖率,让鱼卵成活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