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陈守义的浮漂突然剧烈晃动起来,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两目。“有大鱼!” 他大喊一声,双手紧紧握住钓竿,手腕轻扬,鱼竿瞬间弯成一道紧绷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响,一股巨大的力道从竿子末端传来。
“是大草鱼!” 老张赶紧跑过去,帮陈守义稳住鱼竿,“慢慢遛,别硬拽,草鱼力道大,等它没劲了再收线!”
草鱼在水里拼命挣扎,时而往深水区冲,时而又往浅滩游。陈守义按照多年的钓技经验,慢慢放线、收线,脸上满是专注。约莫过了二十五分钟,草鱼终于没了力气,被陈守义慢慢拉到了浅滩上 —— 那是一条四斤多的大草鱼,银灰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嘴里还叼着半截芦苇芽,显然是被改良后的饵料吸引来的。
“好样的!守义!” 李师傅赶紧拿起抄网,把草鱼抄了上来,放在电子秤上 —— 显示屏上显示 “2.2 千克”,引得众人阵阵惊叹,“这是今天的最大渔获,传统钓组暂时领先!”
“生态钓组” 的钓友们也纷纷围过来,向陈守义请教遛鱼技巧和饵料改良方法。陈守义耐心地一一解答:“钓草鱼要用长竿,线组要粗一点,不然容易断;饵料里加新鲜的植物芽,既天然,又符合草鱼的食性,比单纯的腥香饵料更管用。”
下午一点,跨社区钓技交流赛结束。经过统计,“传统钓组” 以总重量 18.5 千克获得团体一等奖,“生态钓组” 以 15.2 千克获得二等奖,陈守义钓的大草鱼和 “生态钓组” 老周钓的总重量分别获得 “最大渔获奖” 和 “生态钓手奖”。颁奖仪式上,小满把 “江湾生态钓手” 勋章和《江湾钓鱼年鉴》的签名版颁给了获奖钓友,还邀请他们加入江湾生态保护联盟,一起守护江湾。
“今天的交流赛让我学到了很多,” 获得 “生态钓手奖” 的老周激动地说,“以后我不仅自己用生态饵料,还要把生态钓法分享给我们社区的钓友,让更多人保护江湾,保护咱们的钓鱼乐趣!”
下午两点,生态日活动的最后一项 ——“跨社区生态保护座谈会” 在江湾的观景亭举行。来自四个社区的钓友代表、环保组织志愿者和社区主任围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共同保护江湾的生态。小满作为江湾生态保护联盟的秘书长,首先分享了江湾的水质检测数据和生态保护计划:“以后咱们每月联合开展一次水质检测,每季度种一次水草,每年办一次跨社区生态钓技交流赛,让更多人参与到江湾的保护中来。”
其他社区的钓友代表纷纷响应,东社区的代表提议:“我们社区可以提供水草苗,我们有个小型的水草培育基地,能供应江湾的种植需求。”
西社区的代表也说:“我们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每月来江湾捡垃圾,清理岸边的杂物,保持江湾的整洁。”
环保组织的志愿者则表示,会提供专业的水质检测仪器和技术指导,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保护江湾生态。座谈会的气氛格外热烈,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为江湾的生态保护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下午四点,江湾首次生态日活动和跨社区钓技交流赛圆满结束。钓友们和居民们陆续离开,临走前,每个人都扫码加入了江湾生态保护联盟的微信群,还领取了生态饵料的配方和水草种植指南,约定以后一起参与江湾的生态保护和钓技交流。小满和老钓友们开始收拾东西,把生态检测工具、水草苗和钓具整理好,准备带回社区活动中心,方便大家下次使用。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 陈守义看着忙碌的众人,笑着说,“咱们晚上在小区广场办个‘生态渔获宴’,把今天钓的生态渔获做成菜,邀请居民们一起吃,让大家尝尝生态饵料钓的鱼有多鲜,也算给今天的活动画个圆满的句号。”
众人纷纷响应,王师傅和王奶奶负责做饭,老张和李师傅负责布置广场,小满和小林则负责通知居民,还在广场上播放今天的生态日视频,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围观。
晚上六点,小区广场热闹起来。临时搭建的灶台上,王师傅正忙着做红烧草鱼、鲫鱼汤、酥炸鲫鱼,都是用 “生态钓组” 钓的鱼,香味弥漫了整个广场;广场中央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凉菜和主食,还有王奶奶蒸的 “槐花糕”,甜香扑鼻;旁边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水质检测、水草种植和钓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