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算什么事!那朱允炆不过是侥幸得势,凭什么这样针对我们?”
他语气中满是怨愤,却也情有可原。
本来他做燕王做得好好的,连年征战,屡立战功。即便道衍总在耳边念叨夺嫡之事,他也从不往心里去——他对太子朱标始终心怀敬意。
可谁能想到,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太子朱标去世,晋王因谋害太子而自绝生路,秦王同年病故——这么一来,排在朱棣前面的三位兄长竟全都不在了。
按理说,朱棣身为朱元璋在世最年长、功劳最显赫的儿子,本该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谁知朱元璋不声不响,竟选了朱允炆做太孙?朱允炆算什么?连朱标的嫡长子都不是,凭什么立他为太孙?
好,就算朱元璋因疼爱朱标而将这份关爱转移到朱允炆身上,朱棣也暂且忍了。
可朱允炆这才当上太孙多久?就频频吹起削藩之风,如今竟直接把卫王改为辽王,还把宁王塞了过来。
太孙的心思已是路人皆知!
这叫朱棣如何能忍?他辛辛苦苦打下的疆土,一步步经营起来的基业,难道朱允炆轻飘飘一句话,就要拱手让人?
朱棣闻言,心中不由一震,夺嫡之念愈发强烈。
道衍饮罢杯中酒,缓声道:
“当今天子锐意变法,太孙却只求安稳,不愿更张。若天子与太孙之间生出嫌隙,便是王爷的机会到了。”
朱棣举杯痛饮,深以为然。先前何秋传来的消息,也印证了朱元璋与朱允炆之间确有分歧。
莫非,这真是我朱棣的天命所归?
第256章 变法的益处
道衍含笑拱手:“王爷若想争储,只需高举变法旗帜,陛下必然瞩目。”
“倘若情势有变,亦可起兵靖难!”
朱棣闻言大笑,又饮一杯。
“大师深知我心!还望日后多为本王筹划。”
朱棣伸出手掌,道衍会意,苍老的手与之相击,二人立誓同心。
此番朱棣谋夺储位,策略简明:高举变法大旗,在北平推行革新,以博朱元璋青睐。
不同于史上只能隐忍待发,如今朱允炆既露破绽,朱棣自然不必再守愚藏拙。
朱允炆行事拘泥,已失先机。朱元璋提拔的皆是支持变法之臣,若朱允炆继位后改弦更张,这些大臣岂能安心?
单此一点,朱允炆已失众多臣心。
反观朱棣,有何秋先前在北平推行变法的根基,又有知行书院一批学子襄助。
若行变法,必能成效卓着。如此政绩,朱元璋岂会忽视?
一边是锐意革新的皇子,一边是保守无为的皇孙,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次日,朱棣便寻北平布政使,力陈支持变法之志。
特命燕王三卫协理清田事宜,誓将北平打造成变法典范。
……
朱高炽受封燕王世子,入宫觐见朱元璋后返回北平。
朱元璋见朱高炽形神皆似朱标,龙心大悦,厚加赏赐,暗忖:何以朱标之子不似其父,反倒是朱棣之子如此肖似?
何秋察觉圣意,心中思量:陛下此举,莫非已有易储之念?或是欲立“好圣孙”?
圣心难测,何秋不敢妄断。但若朱元璋果真有意改立储君,实为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