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而且他们的丝绸面料上的刺绣,据说比我们最精美的挂毯还要精细。我正想让我的裁缝仿照书中的插图,为我制作一件‘中式’风格的长裙呢!”
“神秘的东方巨龙”、“智慧的哲学家国度”、“拥有不可思议技艺的文明”……各种赞誉之词在上流社会流传。一股强烈的“中国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悄然兴起,从家具设计、壁纸图案到园林布局,人们对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无限的好奇。几乎所有有实力的王国、大型商会、以及像耶稣会这样的修会,都开始前所未有地认真考虑,必须尽快派遣正式使节、大型商队或更具学识的传教士,前往东方,亲眼见一见这个仿佛从天方夜谭中走出来的,既强大又充满异域情调的帝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范·德·桑德的名字,也随着这本书的畅销而传遍欧洲。他从一个签订了“屈辱条约”的“罪人”和“懦夫”,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富有远见、为欧洲带回了“真理之火”的“先知”。尽管争议依旧存在,但他的声誉发生了奇异的逆转。
他站在莱顿印刷厂的窗前,看着又一车新印好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东方见闻录》被运往码头,准备发往伊比利亚半岛。心中百感交集。东方的耻辱与西方的荣耀,就这样诡异地交织在他一个人身上。他知道,他带回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颗投入欧洲看似平静却暗流汹涌湖面的巨石。它所激起的,不仅仅是涟漪,而是足以改变航道、重塑海岸线的巨浪。这巨浪,将深远地影响未来几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而这一切风暴的遥远源头,都清晰地指向了紫禁城中,那位深不可测的天启皇帝,和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蜕变与腾飞的庞大帝国。欧洲的东方热,带着好奇、渴望、焦虑与警惕,才刚刚开始,并且注定将愈演愈烈。
——————————
与此同时,文华殿后院的蒙学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是为年幼皇子开设的启蒙之所,规矩宽松许多。年仅四岁的嫡次子、四皇子朱慈煜,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色锦缎小袄,像个圆滚滚的福娃娃,正坐在厚厚的地毯上。
他面前摆弄的,并非《三字经》或笔墨,而是一套工部匠作局特制的、按“镇海号”战舰等比缩小的精美木制模型。
“轰!轰轰!打!打坏蛋!”小家伙口齿不清地给自己配音,胖乎乎的小手推着战舰模型在毯子上“航行”,勇猛地撞翻了一排代表“倭寇”或“西夷”的小木人,玩得不亦乐乎,小脸因兴奋而红扑扑的。
负责照看的嬷嬷和女官们忍俊不禁。一位新来的女官试着拿起一本启蒙画册,柔声道:“四皇子,我们来认字好不好?看,这是‘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