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北孔东渡传儒家

天启十五年,四月十五,福建泉州港。

寅时刚过,海天相接处才泛起一丝微光,庞大的泉州港却早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咸湿的海风裹挟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息,吹拂着港内如林的桅杆和蔽日的帆影。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船队,正在进行着启航前的最后准备。

这支船队的核心,是由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郑芝龙亲自率领的大明东洋水师主力。五十余艘大小战舰,包括新下水的三桅炮舰“镇海”、“靖远”号,以及经过加固改装的大型福船,如同海上移动的堡垒,在港内一字排开。船上刀枪映着初现的晨曦,反射出冷冽的寒光,肃杀之气弥漫在整个海湾。

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支强大舰队所护航的对象——北孔“绍圣”一脉的先遣队伍,以及首批赴东瀛弘法的两万僧众。

在码头专门划出的区域,数十艘特制的客货大船依次排开。北孔子弟约三百人,正在孔家嫡系长子孔闻启的带领下,神情复杂地登上一艘名为“宣教”号的巨舰。尽管内心万般不愿,但在父亲孔弘誉的严命和那“绍圣公”爵位的巨大诱惑下,孔闻启最终还是肩负起了这“开拓”重任。他一身素色儒服,站在高高的船舷边,望着眼前苍茫无际、波涛暗涌的大海,脸上既有对未知远域的惶恐,也有一丝被命运推着走的无奈与沉重。

“兄长,首批典籍和礼器都已安置妥当了。”其弟孔闻哲快步走来,低声禀报。与兄长的沉郁不同,孔闻哲显得更为积极,眼中闪烁着对开创一番新事业的热情,“先祖牌位也已请入专设的静室,香火未断。”

孔闻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望着远方,语气带着一丝自嘲:“想我曲阜孔氏,千年传承,根植圣域,何曾想过有朝一日,竟要举族浮于海上,寄身于蛮荒之地。”

“兄长,”孔闻哲正色道,“此乃陛下天恩,亦是家族新生之机。曲阜旧事……不提也罢。在东瀛重立圣教,开枝散叶,未必不是光大宗门之良机。况且,贞运叔父(南孔衍圣公孔贞运)亦在朝中鼎力支持,我等更当尽力而为,莫负圣望,亦莫让南宗专美于前。”

提到南孔和旧事,孔闻启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不再多言。

不远处,规模更为宏大的僧团登船场面,则显得秩序井然而又宝相庄严。来自白马寺、金山寺、灵隐寺、大报恩寺等天下名刹的两万僧众,身着灰色、褐色、黄色等各色袈裟,如同汇成了一道流淌的彩色河流,默诵佛号,依次登乘专为此次东渡准备的“慈航”、“普度”等系列舟船。

他们由白马寺达摩院首座、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的慧明大师总摄。慧明大师白眉垂颊,目光澄澈,手持九环锡杖,虽不言不语,自有高僧气度,令人心折。僧人们除了随身衣物,更多的是背负着沉重的经箱,里面装满了佛经典籍,此外还携带了大量粮食种子、药材、农具,乃至用于建造寺庙的特定工具和精选木材。

低沉而连绵的梵唱声,与军队区域的肃杀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昭示着帝国文治武功的宏大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