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皇家盛宴

腊月三十,酉时。

当日头西沉,最后一缕残阳为紫禁城的金瓦红墙镀上朦胧光边时,整座皇城仿佛一头苏醒的巨龙,骤然点亮了它所有的鳞甲。

"快看!快看!灯笼都亮起来了!"一个稚嫩的童声在晋王仪仗中响起。朱求福趴在马车窗边,小手指着远处逐渐亮起的宫灯,兴奋地摇晃着身旁兄长的手臂。

朱求桂宠溺地揉了揉弟弟的脑袋:"福儿乖,待会进了宫,可不能再这般大呼小叫。"

晋王妃细心地为幼子整理着衣冠,柔声道:"听你大哥的话,皇宫不比家里,规矩多着呢。"

这时,楚王的车驾从旁经过。楚王朱华奎掀开车帘,朗声笑道:"晋王兄,今日这排场,可比昨日的天工院还要气派啊!"

晋王朱敏淳微微颔首:"陛下圣明,自然是要让天下见识我大明的盛世气象。"

"那是自然!"楚王世子朱英耀在另一辆马车上接口,"听说今晚的宴席,光禄寺准备了三个月,连南海的鱼翅、辽东的熊掌都运来了!"

众人说笑间,车队已至午门。只见无数盏宫灯、牛角灯、琉璃灯次第燃起,从午门开始,沿着漫长的御道,经过金水桥,直达巍峨的皇极殿,形成一条璀璨夺目的光明之路。

"我的天爷!"福王朱常洵刚下马车,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这得费多少灯油啊!"

他身旁的宠妃连忙低声道:"王爷慎言!这可是皇宫大内!"

皇极殿内,更是金碧辉煌。高达数丈的朱漆殿门尽数洞开,殿内数十根需两人合抱的蟠龙金柱上,缠绕着精心编织的彩绸与金线绣制的龙纹帷幔。

鲁王朱寿宏仰头望着殿顶藻井中央的轩辕镜,不禁感叹:"《周礼》有云:'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今日见此轩辕镜,方知古人诚不我欺。"

周王朱恭枵在一旁接话:"鲁王兄博学。不过依小弟看,这殿内燃的沉香,倒是上好的琼州沉香,有安神定惊之效。"

诸位藩王按品级入座,彼此寒暄。这时,蜀王朱至澍阴沉着脸走进殿内,寻到自己的座位后便一言不发。

楚王见状,故意高声问道:"蜀王兄怎么独自一人?世子呢?"

蜀王冷冷回道:"犬子偶感风寒,在馆驿休养。"说完便闭目养神,不再理会众人。

酉时三刻,静鞭三响,韶乐声扬。

"陛下驾到——"

在司礼监太监悠长的唱喏声中,天启皇帝朱啸携皇后、贵妃、皇子公主升座。今日皇帝身着明黄龙袍,头戴翼龙冠,显得格外神采奕奕。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之声震彻殿宇。

皇帝含笑抬手:"众卿平身!今日除夕,共庆佳节,不必过于拘礼!"

御座之下,按严格的品级爵序,设下了数百张紫檀木嵌螺钿案几。最靠近丹陛的,左侧是皇室宗亲、所有藩王及其家眷,右侧则是以首辅袁可立、次辅李邦华为首的内阁阁臣、卫国公张国纪等勋贵,以及六部尚书、皇家银行行长林墨白等朝廷栋梁。再往后,才是文武重臣、以及来自乐浪省、琉球、安南、漠南蒙古、乃至西域诸国的使节。蟒袍玉带、仙鹤补子、麒麟公服、斗牛服、各国的特色礼服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珠光宝气,构成了一幅万国来朝、天下归心的盛世画卷。

殿角,庞大的宫廷乐班奏响了中和韶乐,庄重典雅的乐声如同暖流,涤荡着殿内的寒气,也抚平着人们心中的忐忑。训练有素的宫女太监们,身着统一的节日盛装,步履轻盈,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席间,如同训练有素的工笔画家,在为这幅巨作添上最后一道色彩。

随着皇帝一声令下,盛宴正式开始。

首先呈上的是“山河锦绣”拼盘。用辽东的熊掌(寓意雄霸)、南海的鱼翅(寓意有余)、西域的驼峰(寓意祥瑞)、长白山的鹿尾(寓意禄位)等八种顶级珍馐,由御厨巧手拼制成大明的山河地形图,山川起伏,江河蜿蜒,令人叹为观止,不忍下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