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群英汇聚京师(2)

来自襄阳的朱常汐(襄靖王庶孙),面容白皙,举止略显拘谨,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不安。

来自洛阳的朱由桦(福王庶子),身材微胖,脸上总带着和气的笑容,但眼神流转间透着一丝精明与算计。

来自武昌的朱华堞(楚王宗室),年纪稍轻,性格跳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均未携带随从,深知此次机会难得,必须凭真本事,故而尽量低调,混迹于普通武生之中,但自幼养成的气度仍让他们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此外,还有少林、武当的俗家弟子,山东、河北的民间武师,精通算术地理的学堂学子,善于操舟使船的沿海良家子…三教九流,龙蛇混杂,却都因皇帝一纸诏书和《大明日报》上刊载的明确考核科目与标准(负重奔袭、引体向上、蹶张弩等),自忖有能力者方敢前来,汇聚于帝都之下。许多人甚至是变卖家产、筹措盘缠,怀揣着整个家族或师门的期望而来。

所有武生抵达北京城外后,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京师的千年繁华,而是朝廷前所未有的、高效周到且气势磅礴的组织接待能力。

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外,兵部联合顺天府,设立了多达二十个临时报到处。每个报到处都排起了长龙,但秩序井然。数以千计的书吏、小吏以及抽调来的国子监生员忙碌不休。核验极其严格:身份文书、籍贯证明、由地方官府或知名乡绅出具的保结文书(严防奸细、逃犯、无根之人混入),一一核对笔迹、印鉴,询问细节,并登记造册,发放特制的精钢参考腰牌(刻有姓名、籍贯、编号及防伪纹饰)。

“下一个!姓名,籍贯,保人!”一名书吏头也不抬,声音沙哑却高效。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定边所军户!保人是定边守备王大人!”张献忠声如洪钟,将一叠文书拍在桌上。

书吏仔细核验印鉴、笔迹,又抬眼仔细打量了一下张献忠那彪悍狰狞的容貌,与文书上的年龄、特征比对,这才点点头,记录,将一枚沉甸甸的腰牌递给他:“去那边,凭腰牌领住宿牌和饭食票!记住规矩,不得滋事,违者严惩不贷!”

张献忠拿起腰牌,掂量了一下,嗤笑一声:“规矩?老子就是来打破规矩的!”话虽如此,他还是按指示牌走向下一个接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