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幼龙晨课

翌日清晨,文华殿偏殿,皇子学堂。

翰林学士杨观光手持书卷,正为皇子及伴读们讲授《尚书·禹贡》。太子朱慈熠端坐于首位,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在面前的宣纸上记录要点。

坐在他下首的,是七岁的二皇子朱慈煊(范贵妃所出)。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情温和,颇有书卷气。此刻正襟危坐,姿态优雅,听得十分认真,偶尔还会微微颔首,似乎对先生所讲深以为然。

坐在朱慈煊对面的,则是同岁的三皇子朱慈炤(任淑妃所出)。这孩子与朱慈煊的安静截然相反,天生好动,一双眼睛骨碌碌转个不停,显然对枯燥的经义兴趣缺缺。他一会儿摆弄一下腰间的小玉佩,一会儿偷偷打量旁边几位勋贵子弟伴读的表情,显得有些坐立不安。

再旁边,是七岁半的长公主朱明洛(李月蝉所出)。她继承了其母的灵秀,容貌精致,一双大眼睛充满了好奇与狡黠。她虽也规规矩矩坐着,但小脑袋却微微歪着,似乎在想些别的什么,嘴角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调皮笑意。

学堂内还有几位新晋勋贵子弟作为伴读:

? 张振邦(6岁):镇国公张国纪之孙,长相斯文,举止有度,但眼神灵动,透着聪慧。

? 卢承恩(7岁):辽国公卢象升之孙,身板比同龄人结实,眉宇间已有几分其祖父的刚毅之气,坐姿笔挺,听得格外认真,尤其涉及军事地理部分。

? 曹龙(6岁):冠军侯曹变蛟之子,虎头虎脑,精力旺盛,是太子的死党兼跟班,此刻虽然努力坐直,但小屁股总忍不住微微扭动,眼神不时瞟向太子,满是崇拜。

杨观光抑扬顿挫地讲着:“……故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目光扫过诸位皇子,“殿下们可知,这‘奠高山大川’是何意?便是划定九州疆界,理清山川脉络,使之各有所归,此乃圣王定鼎、安抚天下之本也…”

太子朱慈熠听得入神,不由发问:“先生,书中说‘淮海惟扬州’,那台湾岛在古时属扬州之境吗?如今红…西夷窃据,是否正因疆界未‘奠’之故?”

杨观光捻须微笑,对太子的举一反三颇为赞赏:“殿下聪慧,能联系时政,甚好。按古地理,台湾确在扬州域外,然其地毗邻闽越,土人风俗亦有相通之处。陛下圣明,已决意将台湾纳入王化,重定疆理,将来编纂地理志,必会载入《禹贡》新篇。此正合圣王‘奠山川’之意,驱逐西夷,便是要‘奠’定我大明海疆!”

朱慈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郑重:“学生明白了。我就说我许久没见到我郑侍读了,原来被父皇派出打仗了,待郑将军收复台湾,学生定要好好研习其地理民情,将来或可助父皇稳固东南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