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四年春,太和殿前广场,旌旗仪仗森严,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新科贡士们身着青色进士服,按会试名次屏息凝立,等待着决定命运的最终时刻。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光芒,映照着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期盼的脸庞。
宣旨太监立于丹陛最高处,展开金灿灿的皇榜,气运丹田,那悠长而极具穿透力的唱名声响彻广场:
“天启十四年甲戌科殿试,第一甲第一名—— 陈子龙 (南直隶松江府)!赐进士及第!”
呼声落下,一位年约二十五六、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儒雅中透着一股不凡锐气的青年,沉稳出列。他步伐稳健,行至御道中央,向大殿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动作流畅而庄重。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的低呼,许多人早已听闻此子才名,知其不仅经史娴熟,更精于实务策论,乃本届公认的魁首热门。
“第一甲第二名—— 薄珏 (南直隶苏州府)!赐进士及第!”
一名气质略显文弱、眼神却异常专注清澈的青年应声出列。他似乎有些不习惯如此隆重的场合,脸颊微红,但行礼时一丝不苟。熟知内情者皆知,此人在算术、格物之上有惊人造诣,试卷中所呈仪器图样之精巧,计算之缜密,令人叹服。
“第一甲第三名—— 孙和鼎 (浙江绍兴府)!赐进士及第!”
第三名探花郎出列,面如冠玉,风度翩翩,举止从容优雅,令人见之忘俗。其文章辞采斐然,更难得的是对经济统筹、宏观规划颇有见地。
三鼎甲确立,随后,太监继续高声唱名,从第二甲、第三甲共计录取了六百六十六名新科进士!浩荡的队伍,预示着帝国又迎来了一批饱学之士。喜讯随着快马飞奔出京,必将再次搅动天下士林。
------
乾清考教·天子垂询
按新制,殿试传胪后,皇帝将于乾清宫亲自考教前十名进士,谓之“小廷试”。这不仅是殊荣,更是皇帝直接甄别人才、确定最终排名及未来任用方向的关键环节。
乾清宫内,檀香袅袅,气氛庄重肃穆。朱啸端坐龙椅,首辅袁可立、兵部尚书李邦华、东阁大学士徐光启等重臣分列两侧。十名新科精英分批入内,虽难免紧张,但大多能保持仪态。
首轮,三鼎甲入内。
朱啸首先看向陈子龙,问道:“子龙,乐浪新附,百事待兴。若任你为一方守牧,当以何为先,何以安民兴土?”
陈子龙略一沉吟,朗声答道:“回陛下,臣以为当以三事为先:一曰靖地方,清剿残匪,编练乡勇,保境安民,使民有所依;二曰兴文教,广设学堂,推行汉化,导民向善,使民知礼仪;三曰促生产,分发农具耕牛,鼓励垦殖,疏通商路,使民得温饱。三事并行,根基乃固。”
朱啸微微颔首,不置可否,目光转向薄珏:“薄珏,朕观你试卷,于光学器械颇有心得。若军中欲改良千里镜,使观敌更远更清,尔有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