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城内蕴金丹

文州城,终究非是江南水乡的温婉格局。

许清安自南门而入,扑面而来的并非临安坊市的脂粉香风,亦非江淮驿道的稻花清气。

白鹤遨游山间好不自在。

而是一股混杂着汗味、牲畜膻气、皮革鞣制之味、药材苦香、以及隐隐兵戈铁锈气的、属于边城的粗粝气息。

城墙厚重,门洞深长,阳光透过垛口斜射而入,在坑洼不平的石板路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

守城的兵卒眼神警惕,带着久戍边关特有的审慎与疲惫,对入城之人细细打量。

目光在许清安那身过于洁净的青衫和略显奇特的药箱上多停留了片刻,却也未加阻拦。

城内街道不算宽阔,两旁屋舍多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材质亦杂,既有灰瓦木楼。

亦有夯土石屋,甚至偶有以竹篾为墙、茅草覆顶的简陋棚户挤占巷隅。

行人摩肩接踵,服饰各异。

有裹着头巾、匆匆而过的本地百姓;有身着短褐、背负货物的脚夫挑夫;

有腰挎弯刀、面色黧黑的羌人蕃商;亦有少数衣着体面、但眉宇间总带着几分精明与谨慎的行栈掌柜或账房先生。

市声鼎沸, 唱谱声、吆喝声、驼铃马嘶声、孩童嬉闹声,交织成一曲喧嚣而充满生命力的边城交响。

空气中,除了那固有的混杂气味,确实如那老丈所言,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却无比执着的药香。

许清安缓步而行,灵台清明,神识如微风般徐徐拂过周遭。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这熟悉的药气,并非虚浮于表,而是源自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药材行栈。

源自那些敞开或半掩的门店内堆积如山的麻袋、箩筐、药柜抽屉。

更源自穿行其间、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呼吸着药味的药商、伙计、郎中、乃至采药人。

他看见有赤膊的力夫,喊着粗犷的号子,将一捆捆还带着湿泥的粗壮根茎从骡车上卸下;

看见须发皆白的老药工,戴着水晶目镜,于店门口就着天光,小心翼翼地用银刀分割一块珍贵的麝香;

看见穿着不同地域服饰的采药人,背着硕大的背篓,篓中草药千奇百怪,正与行栈掌柜争得面红耳赤;

也看见一两个神色倨傲、身着绸衫的“朝奉”,手持放大镜,对着一匣子晒干的虫草或灵芝,评头品足,压价极狠。

更有趣的是,他甚至能感知到,一些看似寻常的民居院落内,亦支着小小的药碾、铡刀。

或有妇孺围坐,熟练地分拣着晾晒的草药,显然是将此作为贴补家计的副业。

真真是“户户有药香,人人通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