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目光一凝,立即调取该帖发布时间、IP跳转路径、发言设备型号。信息源来自一个临时注册账号,登录地点为跨区中转节点,无法溯源。但发言内容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对手团队内部,已对“夜莺”形成心理阴影。
他将这句话标记为“高危认知偏差”,归入“心理战可利用项”。
王哲破解的战术编码层也同步完成。他上传了一份结构化分析报告:对手在资源争夺点的换线时机存在固定规律——每2分17秒进行一次边路轮转,误差不超过3秒。沈逸将五场比赛的换线时间点叠加,生成“行为惯性曲线”,曲线呈现出近乎机械的规律性。
“不是习惯,是训练模板。”他低声判断。这种节奏不可能是临场发挥,而是经过反复演练的固定战术脚本。一旦环境变量超出脚本范围,团队协同将出现断层。
张锐的消息紧随其后:“你真觉得他们靠这些破数据就能赢?我们打的是比赛,不是写论文。”
沈逸没有反驳,而是将上一章复盘会议中的“0.3秒失控”片段调出,同步到公共频道。
“我们赢,是因为对手崩溃。”他点开敌方主控退出前的语音残留,“而崩溃,往往始于被看穿。”
画面中,主控的声音低沉而混乱:“我……感觉有人在替我做决定。”
沈逸将这段音频与当前对手的“0.4秒决策延迟”并列播放,节奏几乎重合。
“他们不是不怕犯错,是错得太多,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他调出新生成的“行为热力图”,将对手五场比赛的操作密度、技能释放频率、走位路径全部叠加,最终形成一条清晰的波动曲线。
“看这里。”他指向第18分钟的峰值,“每次资源刷新前17秒,他们的中单会无意识调整视角,提前锁定野区入口。这不是战术,是肌肉记忆。”
小主,
“而肌肉记忆,意味着可预测。”
张锐沉默片刻,终于回了一句:“你打算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