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想干事,能干事,也要确保他干对事

“临川的工作,势头很好。要继续保持。”

“请郑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再接再厉!”

刘航连忙应道,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

郑仪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其他几位县领导,最后又落回刘航脸上。

他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记住我们聊过的。”

“发展的成果要巩固,暴露出的问题更要重视。”

“临川的未来,关键在人,关键在班子,关键在风气。”

这话,既是提醒,也是告诫。

刘航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重重点头:

“郑书记的教诲,我一定牢记在心!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好。”

郑仪不再多言,转身上车。

车队缓缓驶离临川县委大院。

刘航站在原地,望着车队远去的方向,久久没有动弹。

直到车尾灯消失在暮色中,他才缓缓收回目光。

夜幕降临,返回明州市区的车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郑仪靠在后座,闭目养神。

车窗外的流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不住内心的波澜。

今天临川之行,收获颇丰。

他亲眼看到了项目推进的实效,也亲身感受到了刘航这个“诸侯”的能力和……野心。

刘航的表态很诚恳,决心也很大。

但是,郑仪绝不会天真地认为,仅仅靠刘航的自觉和一年的时间,就能彻底扭转临川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县委书记在一个县里,权力太大了。

刘航在临川经营五年,树大根深。

他主动承认“风气不正”,或许是真有感触,但也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指望他对自己“动大手术”,触及自身的权力基础和关系网络,难度极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

必须要在临川的权力格局中,打入一个楔子。

一个既能协助、配合刘航工作,又能代表市委、对他形成一定监督和制衡的力量。

这个力量,不能太弱,否则起不到作用;也不能太强,以免激化矛盾,影响稳定。

最佳的选择,就是从市里派一名干部,到临川挂职副书记。

挂职,意味着临时性,对现有班子冲击较小,容易被接受。

副书记,是县委的二号或三号人物,位置关键,既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又有监督落实的职责。

人选必须精心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