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指挥车内一片哗然,质疑的目光几乎要将他洞穿。
这并非米风吹嘘。
一旁的陈晓见状,上前一步,将米风当初如何攻破燕山收容设施,释放平民,并在一片混乱中接过指挥权稳定局面的经过,清晰地陈述出来。
……
徐思远沉默了片刻,再次开口时,语气有了微妙的变化:
“去年年底,听说有个年轻人,在釜洲那边,把王老将军从鬼门关里硬生生拉了回来。那个人,是你?”
“是我。”米风坦然承认。
“呵……那就不奇怪了。”
徐思远似乎想通了什么,但新的疑问随之而来,“但你凭什么认为,王黎会允许你,一个毫无根基的校官,去接手主力部队?按照你的逻辑,文斯文受各方掣肘动弹不得,你凭什么就能动?”
“正是因为我毫无根基,我没有派系。”米风回答得斩钉截铁。
“你的靠山就是王黎。”
“不!我指的是,我没有盘根错节的党羽,没有需要维护的利益集团!我的行动只对战场负责!我牵涉不到任何人。”
米风的声音不高,却震耳欲聋。
“……有种。”旁边另一位一直沉默的副官,破天荒地低声赞了一句。
米风敢说,而且句句切中要害。
连米风自己都有些意外,他竟然将这些深藏心底、近乎“大逆不道”的想法全盘托出。
他仅仅是看清楚了局势,而这份基于战场直觉的清醒认知和超越眼前得失的长远眼光,在此刻,成为了他最强大的武器。
“年轻人,想直接接手文斯文的部队,确实是异想天开。”
徐思远缓缓开口,打破了指挥车内凝滞的气氛。
他看得明白,秦军主力绝非儿戏,不可能因为米风救过王黎,或是有些急智,就将数万大军的指挥权随意交付。
他话锋却悄然一转:“但你提出的南下袭扰之策,未必没有道理。”
徐思远内心飞速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