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缺失或章节不存在!请稍后重新尝试!
彼时太医院院判吴谦,乃当世名医,着有《医宗金鉴》,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接到圣旨后,吴谦不敢怠慢,即刻召集院中二十余位御医,共议此事。乾隆亲至太医院,详述盲女所言:“此果形如宫灯,红萼裹实,能清喉润肺,护嗓开音,江南、山东皆有生长。”
吴谦率众人翻阅《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证类本草》等历代典籍,从日出查到日暮,竟未找到任何关于“锦灯笼”“红姑娘”的明确记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医道:“院判,臣行医五十载,阅药无数,从未听闻此名。莫非是民间俗称,与典籍所载异名同物?”众人又分头查找“灯笼草”“酸浆草”等相似名称的条目,虽有提及酸浆草“酸、苦,寒,主热咳咽痛”,但描述其形态为“叶似茄叶,花白色,果实圆球形,外包宿萼”,与乾隆所述“红萼如宫灯”略有差异,且未言及“锦灯笼”之名。
吴谦沉吟道:“陛下所言,想来是民间口传之草。中华大地,草木万千,典籍所载不过十之五六,许多乡野灵草,只在民间流传,未被医者收录。这‘实践先于文献’,正是本草之学的常态。”他遂奏请乾隆:“陛下,此草既为民间所用,必有其独到之处。臣请旨,令各省巡抚派员寻访,收集标本、详询用法,再由太医院验证其药性。”
乾隆准奏,即刻下旨各省,严查“锦灯笼”踪迹。然而半年过去,直隶、江南、河南等地巡抚皆回报,寻访无果,或有类似野果,却无“护嗓开音”之效。原来民间所称“锦灯笼”,因地域不同,名称各异,有的地方叫“挂金灯”,有的地方叫“泡泡草”,官府差役不懂辨识,自然难以寻觅。
小主,
太医院众医束手无策,乾隆也颇为怅然。一日,他在御花园散步,见廊下悬挂的宫灯,红绸包裹,形似垂珠,忽然想起盲女所言“形如宫灯,色若丹霞”,心中暗道:“如此独特之形,为何竟寻不到?莫非是朕的旨意不够详尽,或是寻访之人不够用心?”他越发觉得此草不凡,民间口传的智慧,往往藏着未被发掘的真理,这锦灯笼,定要寻到不可。
第三回 东鲁巡府访乡野 田埂灵草现真容
乾隆十七年秋,山东巡抚国泰奉旨巡查地方农桑。国泰为官勤勉,深知民间多有奇方异草,此前朝廷寻访锦灯笼,山东虽有回报无果,但他心中始终记挂此事。此次下乡,他特意不带随从,只扮作寻常商人,深入齐鲁乡野,明察暗访。
一日,国泰行至济南府章丘县郊外,见一位老农正在田间劳作,田埂边长满了一种奇特的植物:茎高尺余,叶呈卵形,叶缘有锯齿,枝头挂着一个个饱满的红萼果实,萼片薄如蝉翼,微微张开,包裹着里面的圆果,风一吹,便似一个个小红灯笼在枝头摇曳,红如丹霞,艳若胭脂。
国泰心中一动,上前问道:“老丈,这是什么草?结的果实好生别致。”老农直起身,擦了擦汗,笑道:“客官是外乡人吧?这叫‘红姑娘’,也叫‘锦灯笼’,田埂、荒坡到处都是,不值钱的野果。”国泰闻言,心中狂喜,忙追问:“这果子能吃吗?有何用处?”
老农道:“怎么不能吃?熟透了的果子酸甜可口,孩子们都爱摘来吃。要说用处,可不小呢!俺们庄稼人说话多、干活累,嗓子干痛时,摘几个锦灯笼,连萼带果煎汤喝,不出两天,嗓子就舒服了。前阵子俺村李二家的小子,得了肺热咳嗽,咳得整夜睡不着,吃药也不管用,后来俺让他娘采了一把锦灯笼,加冰糖煎水,喝了三天,咳嗽就好了。”
国泰又问:“还有别的用法吗?比如妇人、孩童,是否也能用?”老农想了想,道:“咋不能用?俺家老婆子前些年总说口干舌燥,夜里睡不着,俺就天天给她摘几个锦灯笼,洗净了生吃,没过多久,口干的毛病就没了。还有村里的小媳妇们,常用这果子的汁擦脸,说能润皮肤,不起斑。”章节内容缺失或章节不存在!请稍后重新尝试!
章节内容缺失或章节不存在!请稍后重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