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回 暴雪封湖断粮路 椒粉救急暖渔乡
乾隆二十七年冬,太湖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雪。鹅毛大雪连下三日,湖面结了厚厚的冰,渔船无法出湖,渔村的粮食很快就见了底。更糟的是,大雪封山,镇上的粮商进不来,渔民们只能靠储存的渔干度日,不少人因受冻加挨饿,患上了寒湿泻,上吐下泻,浑身无力。
阿福看着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心里急得慌。“阿勇,咱们储存的野胡椒还有多少?”阿福问道。阿勇算了算:“晒干的还有两瓮,腌渍的也有不少,就是粮食不够了。”阿福皱着眉,忽然想起去年阿勇把野胡椒磨成粉,撒在渔干上防潮的事:“不如把野胡椒磨成粉,和渔干一起煮,既能驱寒,又能顶饿!”
阿勇立刻动手,将晒干的野胡椒倒进石磨,磨成细细的粉末。渔民们把仅有的渔干切碎,和野胡椒粉一起放进陶罐,加水煮成糊状。虽然没有米,可野胡椒的辛辣暖意驱散了胃里的寒气,渔干的咸香也缓解了饥饿。有个患寒湿泻的孩童,喝了两碗渔干胡椒糊,当天就不拉肚子了,还能自己坐着吃饭。
可渔干也越来越少,阿福知道,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想起周鹤年曾说过,苏州府衙有储备粮,便让阿勇冒着暴雪,踩着冰面去镇上求援。阿勇走后,阿福每天都带着村民们煮野胡椒水喝——没有粮食,就靠胡椒水驱寒,防止更多人病倒。“这野胡椒是太湖给咱们的礼物,只要有它在,咱们就能扛过去!”阿福每天都给村民们打气。
三日后,阿勇带着府衙的粮船回来了,船上不仅有米,还有周鹤年送来的药材——白术、茯苓、桂枝,都是治寒湿的常用药。渔民们欢呼着卸粮食,阿福则忙着教大家煮“胡椒药材粥”:米粥里加野胡椒、白术、茯苓,给寒湿泻的人喝;加野胡椒、桂枝,给关节痛的人喝。一碗碗热粥下肚,村民们的脸色渐渐红润,村里的咳嗽声、呻吟声也少了。
暴雪过后,湖面解冻,渔民们又能出湖捕鱼了。阿勇把剩下的野胡椒粉装在小布袋里,分给每户渔民:“以后再遇到大雪封湖,咱们就带着胡椒粉,既能驱寒,又能应急。”渔民们接过布袋,摸着里面细碎的胡椒粉,心里满是感激——这小小的野胡椒,不仅是驱寒的食材,更是危难时的救命稻草。
第四回 省志编纂征实录 椒名载典传吴地
乾隆三十年春,《江苏植药志》编纂官王士祯从《苏州府志》中看到“野胡椒粥”的记载,特意从江宁府出发,前往太湖东山渔村,实地考察这味“未入本草却惠及万民”的野物。
此时阿福已年过七旬,腿脚不如从前灵便,却依旧每天去滩涂查看野胡椒树。王士祯见到阿福时,他正蹲在树下,给新栽的幼苗培土。“老丈,某乃《江苏植药志》编纂王士祯,特来收录野胡椒这味民间药材。”王士祯拱手行礼。阿福忙引他进棚,让阿勇煮了一碗野胡椒粥,加了些新采的荠菜。“王大人,春天湿气重,加些荠菜能清热利湿,配着野胡椒的温性,不燥不寒,正合适。”
王士祯喝着粥,听阿福讲起野胡椒的来历:从最初偶然发现,到慢慢摸索配伍,再到如今全村乃至周边渔村都靠它驱寒。“老丈,这野胡椒的名字,是您取的吗?”王士祯问道。阿福笑着摇头:“是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取的,它味辛辣如胡椒,又长在野地里,就叫‘野胡椒’了。”王士祯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野胡椒,名取其味,生于太湖湖滨滩涂,冬月成熟,色红如玛瑙,辛温无毒。”
为了验证野胡椒的药效,王士祯还去了附近的商船码头——不少商船水手常年在湖上航行,受寒湿所困,都知道东山渔村的野胡椒好。有个水手告诉王士祯,去年他在船上犯了风湿,连船桨都握不住,喝了渔民送的野胡椒水,三天就好了。“现在我们每次经过东山,都会买些野胡椒粉带着,比带药材方便多了。”水手笑着说。
王士祯还查看了阿勇整理的《野胡椒粥病案集》,里面不仅有症状、用药,还有采摘、储存的细节:“霜后采摘为佳,晒干储于陶瓮,可存一年;磨粉密封,可存两年;腌渍入坛,可作小菜,驱寒依旧。”这些细节,都被王士祯一一收录进《江苏植药志》。
离开渔村前,王士祯将写好的《野胡椒录》念给阿福听:“野胡椒,生湖滨,煮粥食之,可驱寒止痛,吴地渔家冬日必备。其性辛温,归脾胃肾经,治寒湿痹痛、脘腹冷痛、泄泻、宫寒等证,民间多配伍生姜、白术、茯苓等,随证加减,效验甚着。”阿福听着,眼里满是欣慰——这味从太湖滩涂里长出来的野果,终于正式载入了省级药志,能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