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这是心魂不宁,需用虎魄镇之。”陈遵转身从药柜最上层取下一个木盒,里面放着一块血红色的虎魄,是去年从西域商队买来的,按《名医别录》记载,“虎魄味甘,性平,主安五脏,定魂魄”。他取出虎魄,对妇人说:“这是虎死精魄所化,能镇住惊扰你心神的邪祟。”
妇人望着虎魄,见它泛着暗沉的血色,不由得有些胆怯:“这石头……真能安神?”陈遵笑着点头,取来青石研钵,将虎魄放在里面轻轻研磨。研杵与研钵相撞,发出“沙沙”的轻响,虎魄的细粉落在瓷碗里,似一层暗红的雪。他又加入少量蜂蜜,调成糊状,递到妇人手中:“每日清晨用温水送服,三日后再来复诊。”
妇人接过药糊,入口微甜,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松香,咽下去后,胸口的憋闷竟渐渐消散。当晚,她竟一夜无梦,睡得格外安稳。三日后再来医馆,妇人的脸上已添了血色:“陈医师,您的药真管用!我现在夜里不做梦了,心悸也轻了不少。”
陈遵点点头,又取来一小块虎魄,用红绳串起:“这颗你带在身边,夜里睡觉时放在枕边,能助你安睡。”药馆的学徒不解地问:“先生,为何不用酸枣仁、远志这些常用的安神药,反而用这珍贵的虎魄?”陈遵摸着药盒里的虎魄,耐心解释:“寻常安神药只治表,虎魄藏着虎的精魂,能镇住心魂深处的惊扰,这是其他药比不了的。”
后来,“济世堂”用虎魄安神的名声传开,许多失眠、心悸的患者都来求药。陈遵便在医馆墙上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虎魄定魂”,旁边画着一块虎魄与一株安神草,似在默默诉说着这颗奇珍与医者仁心的联结。
小主,
第三卷 东晋建康书斋藏虎魄 谢安佩饰镇心伴乱世
永和九年暮春,建康城的“东山书斋”里,文人谢安正坐在窗前,手中摩挲着一块虎魄佩饰。书斋外是连绵的春雨,远处的朝堂正经历动荡,许多文人都避乱南迁,谢安却因这颗虎魄,总能在乱世中保持从容——这是他从叔父手中继承的,血红色的珀石上刻着简约的虎纹,叔父说“虎魄藏魂,能镇心魄,乱世中可保平安”。
“安石(谢安字),外面风声紧,你还这般安稳?”友人王羲之来访,见谢安仍在临帖,不由得惊叹。谢安举起虎魄佩饰,笑道:“是这虎魄助我。你看它是虎魂所化,猛虎在山林中从不慌乱,它的魂自然也能让人心定。”
王羲之接过虎魄,指尖触到温润的珀体,血色光在阳光下似有流转,断面的虎纹似更清晰了些:“果然是奇珍!我前几日在会稽山见一位老僧,他也说虎魄能辟邪,没想到你竟有一块。”谢安笑着将虎魄递还:“这虎魄不仅能镇心,还能提醒我——乱世如山林,需有猛虎的沉稳,方能应对。”
当日午后,叛军的游骑逼近建康城外,城中百姓纷纷逃难。谢安却带着虎魄,镇定地组织家丁加固院门,还亲自登城查看。家丁们见他腰间的虎魄泛着微光,竟也渐渐安定下来,跟着他一同守城。叛军见城中防备森严,又听闻谢安从容不迫,竟不敢攻城,悻悻退去。
事后,王羲之来谢安家中,笑着说:“是你腰间的虎魄吓退了叛军?”谢安摇摇头,摸着虎魄:“是虎魄让我心定,心定方能谋事。它不是神物,却能给人面对乱世的勇气。”后来,谢安将虎魄佩饰视为珍宝,每次出游或处理事务,都会系在腰间。书斋的案上,虎魄与《后汉书》抄本并排摆放,每当他翻开典籍,看到“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的记载,便觉得猛虎的魂仍在,与自己一同守护着乱世中的一方安宁。
第四卷 北魏西域商队载虎魄 阿罗憾跨沙献宝续传说
太和十年深秋,一支北魏西域商队正跋涉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驼铃的“叮咚”声撞碎黄沙,商队首领阿罗憾骑着白骆驼,腰间的锦袋里装着三块上等虎魄——这是从大宛国的虎穴附近采得的,血红色的珀石里都隐现虎纹,西域人称之为“虎魂石”,说能在沙漠中避风沙、镇邪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