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盐本草记:骨脂仙缘(下卷)

这场干旱过后,吕文扬把“淤灌防盐”“草木灰保墒”的法子记在笔记里,还教给周边村落的农户。有次他去邻县讲课,一个老农问:“吕先生,俺家的地比你这还咸,能种骨脂不?”吕文扬笑着说:“只要摸清地的脾气,再咸的地也能种——你先挖渠洗盐,铺层黑泥,试种半亩看看,有问题随时来找俺。”

后来那老农真种成了,还特意来谢吕文扬,说他家的补骨脂虽然长得矮,但药效一点不差。吕文扬看着他递来的补骨脂种子,黑亮饱满,心里暖烘烘的——原来好的法子,像本草的种子一样,能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把希望传得更远。

第七卷 志书补遗传经验

光绪三十二年秋,知府让人捎信来,说要修订《沧州府志》,特意让吕文扬负责“本草”部分,把补骨脂的种植、炮制、药用都写进去,填补府志里“盐碱地无良药”的空白。

吕文扬接到信时,正在晒场上筛补骨脂种子。他把信读给村民听,大家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文扬,你可得把王阿公的‘淤灌法’写上,还有李婶的‘骨脂艾汤’!”“还有咱村的沟渠怎么挖,秸秆怎么铺,都得写清楚,让后人照着学!”

吕文扬点点头,把大家说的都记在纸上。接下来的三个月,他除了打理药田,就是整理笔记——从光绪二十八年发现野生补骨脂,到灌排洗盐、炮制方法,再到治好的近百个病案,一一梳理清楚。有天夜里,他翻到父亲抄录的《本草备要》,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父亲年轻时写的:“尝闻沧州盐卤滩有‘盐骨草’,能治寒疾,然未见其形,憾之。”

吕文扬眼眶一热——父亲当年没找到的“盐骨草”,就是他后来发现的补骨脂。他把这事写进府志初稿里,还加了句:“本草之生,不在沃土,在人之所求;医道之传,不在文献,在人之实践。”

初稿写成后,知府派幕僚来审核。幕僚看到“小儿遗尿”的病案时,停住了笔:“吕先生,这病案可有依据?《本草》多载补骨脂治成人寒疾,治小儿遗尿,倒是少见。”吕文扬笑着说:“去年冬天,村里周木匠的儿子,五岁了还尿床,每天夜里都得换褥子,周木匠急得没办法。俺看那孩子面色发白,手脚冰凉,是肾虚不固,就用补骨脂配益智仁、山药,研成细末,和在粥里喂他,连吃半个月,就不尿床了。后来邻村有好几个孩子都这样,用这方子都管用。”

他还让人把周木匠请来,周木匠抱着孩子,给幕僚看:“您看,这孩子现在能一觉睡到天亮,褥子再也不用换了。吕先生这方子,比城里的大夫还灵!”幕僚听了,当即在病案旁批注:“民间实践,补文献之缺,当录。”

修订府志时,吕文扬还特意加入了“口传知识”的部分——比如王阿公说的“盐卤地种骨脂,沟深一尺五”,李婶的“骨脂配艾,痹痛不在”,还有老药农传下来的“盐炒骨脂治腰痛,酒蒸骨脂助肾阳”。他在文末写道:“沧州骨脂之传,非一人之功,是乡邻口耳相授,是农书与实践相融,方有此盐碱地之本草传奇。”

府志定稿那天,知府亲自来吕家村,把刻好的“沧州骨脂”石碑立在骨脂坊前。石碑上除了府志的记载,还刻着吕文扬的种植笔记摘要。村民们围着石碑,有的念,有的看,脸上都带着骄傲——这石碑上刻的,不仅是补骨脂的故事,更是他们用双手改变土地的故事。

第八卷 薪火相传满沧洲

光绪三十三年春,吕文扬已经三十岁了,药田扩到了百十余亩,周边十几个村落都跟着种补骨脂,沧州骨脂的名声传到了山东、山西,甚至江南。可吕文扬却有了新的心事——他想收徒弟,把种骨脂、识本草、治寒疾的本事传下去。

他选了三个徒弟:一个是村里的孤儿狗蛋,手脚勤快,对药田格外上心;一个是县城药铺的伙计小林,识得些药材,想学着炮制;还有一个是知府推荐的年轻人,叫张砚,读过书,懂医书,能帮着整理笔记。

教徒弟时,吕文扬最看重“实践”。第一天带他们去药田,他让狗蛋挖沟渠,特意嘱咐:“沟要直,深要够,不然雨水排不出去,盐就冲不走。你看这土,泛白的地方要多挖几锹,把盐土翻到上面,让太阳晒透。”他让小林炮制补骨脂,手把手教他控制火候:“盐炒骨脂,火要文火,炒到种子发黄,不能糊,一糊药效就没了。你闻,这香味出来了,就差不多了。”他让张砚整理病案,教他辨证:“同样是腰痛,有的人脉沉迟,是肾寒;有的人脉弦紧,是寒湿。肾寒用盐炒骨脂配肉桂,寒湿用骨脂配独活,不能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次,张砚遇到个病人,说自己怕冷、腹泻,却分不清是脾寒还是肾寒。吕文扬带他去诊脉,见病人舌苔白腻,脉沉缓,说:“脾寒的人,腹泻多在饭后,还会腹胀;肾寒的人,腹泻多在五更,还会腰痛。这个病人是饭后腹泻,是脾寒,用补骨脂配干姜、白术,就能治好。”张砚记在本子上,后来用这个方子治好了好几个病人,特意来谢吕文扬:“师父,您说的‘辨证’,比书本上的清楚多了!”

这年秋天,沧州遭遇了蝗灾,周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可补骨脂田却没怎么受损。原来吕文扬早有准备,带着徒弟和村民们,在药田周边种了艾草——蝗虫怕艾草的味道,不敢靠近。狗蛋看着完好的药田,笑着说:“师父,您这法子真管用!要是别的庄稼也种上艾草,就不怕蝗虫了。”吕文扬点点头:“本草和庄稼,和人一样,都是相互帮衬的——艾草护骨脂,骨脂改土地,土地养人,这就是天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