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骨脂谣:白族药韵载青史(下卷)

下卷三:白斑复发因风扰,籽叶同用固肝肾

开春后的大理,三月街的喧闹还没散去,阿月却又来找金花阿嬷——她手腕上的白斑竟复发了,比之前小些,却格外显眼。“阿嬷,前几日去三月街赶会,淋了场雨,回来就觉得手腕痒,没过两天,白斑就又长出来了,”阿月急得眼圈发红,“再过两个月就要去下关唱歌,这可怎么办啊?”

苏砚秋摸了摸阿月的手腕,白斑边缘有些发红,还带着些湿意;搭她的脉,脉象浮紧,像被雨打湿的弦;看她的舌苔,苔薄白而滑,嘴唇也有些发凉。“这是‘外感风寒湿邪,诱发旧疾’,”苏砚秋解释,“您淋雨受了寒,风邪又钻回皮肤里,白斑才会复发。白癜风易复发,得‘治防结合’,除了外敷嫩叶,还得用补骨脂籽内服,固固肝肾——肝肾强了,就能挡住风邪,不容易复发。”

金花阿嬷从陶罐里取出些炒过的补骨脂籽,又抓了些枸杞:“补骨脂籽炒过之后,温燥的性子会缓些,不会伤阴;枸杞能滋阴,跟补骨脂籽一起用,温肾不燥,还能养肝——肝主藏血,肝血足了,皮肤也能养得好。”她教阿月煮水:“补骨脂籽二钱、枸杞二钱,加两碗洱海的水,煮成半碗,每天早上喝一次,空腹喝,药效最好。”

外敷的药糊也加了料——金花阿嬷在补骨脂嫩叶里,加了几片晒干的艾叶:“艾叶能温经散寒,您受了寒,加些艾叶,能把皮肤里的寒气赶出去,白斑就不容易再长。”阿月按法子用药,第一周喝了补骨脂籽水,觉得手腕不那么痒了,淋雨的寒气也散了些;第二周,复发的白斑边缘开始泛粉,不再发红;第三周,白斑缩小到指甲盖大,几乎看不见了。

金花阿嬷还教阿月一个“防复发的法子”:“平时别淋冷水,下雨时戴个护腕;每月用补骨脂籽煮一次水喝,连喝三天,能固着身子,风邪不容易进来。”阿月记在心里,后来去下关唱歌时,果然戴着护腕,再也没淋过雨,白斑也没再复发,她在歌会上唱的白族调,还得了头名。

苏砚秋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个复发病案:“阿月,17岁,白癜风复发(腕部),因淋雨感寒,脉浮紧,苔薄白滑。内服补骨脂籽二钱、枸杞二钱(水煎,晨服);外敷补骨脂鲜叶+艾叶+酸醋+蜂蜜(3:0.5:1:1),每日1次,敷后日晒15分钟。三周后复发白斑消退。后续每月服补骨脂籽枸杞水3日,防复发。”他还特意标注“补骨脂籽需清炒至微黄,减其温燥;艾叶选陈艾,温散寒邪力优”——这些应对复发的细节,是白族药农对白癜风“久病需固本”的深刻理解,如今也成了病案里的重要内容,为后世治疗复发型白癜风提供了参考。

下卷四:遍历苍洱集众智,青史留名传药韵

苏砚秋在喜洲古镇住了两年,收集了数十个补骨脂治白癜风的病案,可他知道,大理的白族村寨不止喜洲一处,鹤庆、剑川、洱源等地的药农,或许还有不同的用法。民国二十二年春,他背着牛皮笔记本,揣着翻译用的白汉词典,开始遍历苍洱周边的白族村寨,收集更多民间智慧。

在鹤庆的新华村,他遇见一位银匠出身的药农,用补骨脂嫩叶配姜黄外敷,治顽固型白癜风——“姜黄能活血行气,比当归更烈些,白斑长了好几年的,加些姜黄,能把深层的风邪赶出来。”苏砚秋找了位患白癜风五年的老人试方,果然,加了姜黄的药糊敷了一个月,老人脸上的白斑就泛出了粉色,比之前单用补骨脂快了半个月。

在剑川的沙溪古镇,药农们用补骨脂嫩叶调米酒外敷,针对“寒重型”白癜风——“有些人体质寒,酸醋太凉,用米酒调,温性更足,能暖着皮肤治白斑。”苏砚秋验证后发现,米酒调的药糊确实适合手脚冰凉的患者,但湿热体质的人用了会起红疹,便在笔记里注明“寒体用米酒,热体仍用酸醋,辨证选辅料”。

在洱源的茈碧湖畔,他还发现一种“晒后养护法”——药农们在患者日晒后,会用苍山泉水泡过的薄荷叶擦拭皮肤:“日晒会耗皮肤的津液,薄荷水能润燥降温,还能防止皮肤发红脱皮。”苏砚秋把这个法子加进自己的病案记录,后来用在小阿鹏这样的儿童患者身上,果然减少了日晒后的不适。

小主,

遍历半年后,苏砚秋回到大理,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不同村寨的补骨脂用法、配伍、禁忌,还有上百个详实的病案。他开始整理这些资料,熬夜撰写文稿,把白族药农的口传经验,转化为条理清晰的文字:“白族治白癜风初起,取苍山补骨脂鲜叶(农历七月十五前后采,顶端嫩叶为佳),捣烂后调辅料(寒体用米酒,热体用三年陈酸醋,均加野蜂蜜润燥),外敷患处,敷1小时后日晒15分钟(儿童酌减,可罩薄纱布)。兼气虚者内服黄芪当归汤,兼肝肾不足者内服补骨脂籽枸杞水,复发者加艾叶散寒……”

文稿写成后,苏砚秋带着它去了云南省志馆,编撰组的同事们看着这些满是田野气息的记录,又核对了几个患者的痊愈情况,都忍不住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医药智慧,有实践、有辨证、有细节,必须收录进《云南通志·医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