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藿部记:云崖冷嗽的草木方(下卷)

青砚翁让老松伯看他熏药的陶盆:“枫香木是处州的‘温气木’,老辈人用它熏东西,能锁味锁温,我试着熏药,果然管用。”他还翻出那本旧农书,里面记着“枫香木熏肉,味久不散”,却没写熏药。青砚翁用炭笔在空白处写着:“暖冬藏药药力薄者,以枫香木(云崖老木佳)慢熏三日,每日一时辰,可增温性,锁药气。熏后与百部同蒸,治冷嗽断根效佳——此乃农法药用法,补农书之缺。”

后来,山民们都学着用枫香木熏药,有的用它熏艾叶,有的用它熏生姜,都说“熏过的药更暖,治寒病更灵”。青砚翁看着大家熏药的样子,笑着说:“处州的草木,都是通着的,熏肉的法子能熏药,种地的理能用药,只要肯琢磨,山里的智慧多着呢。”

第三卷 沈墨补志:麦冬解燥咳(文献验证·阴虚兼证·口传转典)

立秋的时候,沈墨带着修订后的《处州府志》,又来到了括苍山。这次他没带《本草》,而是带了本新抄的府志稿,上面写着青砚翁的藿部方子,还画了三枝九叶草和百部的样子,标注了“冬采根”“秋采根”的细节。

“青砚翁,府志馆的先生说,您的方子得再验验,要是能治更多的咳,就能写进正文里。”沈墨坐在竹椅上,看着青砚翁蒸药,竹甑里的药香比上次浓,还多了点清润的味——这次加了麦冬。

“今年入秋燥,山民的冷嗽里添了燥气,得加麦冬润着。”青砚翁说着,拿出几片麦冬,是去年冬采的,根像纺锤,半透明的,嚼着甘润,“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今年秋燥,肺里的湿邪裹着燥,光温肾不够,还得润燥,不然咳断不了根。”

正说着,山脚下的阿秀来了,她咳得喉咙发疼,痰是白色的,却带着点血丝,说话时声音嘶哑,像砂纸磨过。“沈秀才,您看我这咳,喝了藿部药,痰少了,可喉咙还是疼,像有火燎。”阿秀说着,咳了两声,捂着胸口直皱眉。

沈墨想试试按府志稿里的方子,可青砚翁却加了麦冬:“她这是冷嗽兼燥,得润。”他把麦冬和藿部药按一比三的比例放进竹甑,蒸的时候加了点山泉水,“麦冬得蒸得透,润气才够。”竹甑的水汽里带着麦冬的甘香,阿秀闻着,喉咙竟不那么疼了。

阿秀喝了两天药汁,喉咙的疼就消了;喝到第四天,痰里的血丝没了,咳得也轻了;到了秋分,她又能像往常一样,在溪边洗衣裳,唱着山歌,声音清亮得很。“这药加了麦冬,喝着润,比之前的舒服。”阿秀笑着说,沈墨赶紧把这法子记在府志稿上:“秋燥之年,冷嗽兼燥者,藿部药加麦冬(冬采根),竹甑加泉水蒸一时辰,养阴润肺,燥除咳止。”

青砚翁看着沈墨写字,笑着说:“处州的病,跟着季节变,方子也得跟着变。书里的方子是死的,可人的实践是活的,您把这些变方都写进去,府志才真能帮到山民。”沈墨点点头,又问起三枝九叶草和百部的“劲”——他听城里的先生说,这两种药里有“能挡邪气的东西”。

青砚翁蹲下身,从竹筛里拿出片三枝九叶草的叶子,“你看这叶背的纹,像通着经络,嚼着辛麻,能把气往下引;百部的根,能把痰‘勾’出来,它们俩合着,气顺了,痰没了,咳自然好。”沈墨听着,忽然明白:“先生说的‘挡邪气的东西’,就是这药气啊!”

后来,沈墨把麦冬配伍的法子、枫香熏药的细节,都写进了《处州府志》,还加了句:“处州藿部方,源于山民实践,应时调方,随证加减,乃山区冷嗽之良剂——此乃口传智慧,文献补遗之典范。”

第四卷 阿砚承艺:薪火照云崖(传承永续·天人共守·春生夏长)

青砚翁的头发越来越白,竹杖也拄得更稳了,他开始教徒弟阿砚认药、采药、炮制。阿砚是山民的孩子,从小在山里跑,认得不少草木,可跟着青砚翁学,才知道草木里的“理”——三枝九叶草要冬采北坡的,根粗辛麻;百部要秋采溪谷的,根肥甘润;黄芪要秋采坡地的,根壮气足。

“阿砚,你看这三枝九叶草的叶,三枝九叶,是天给的记号,不能错;百部的根,纺锤似的,是地给的样子,也不能错。”青砚翁带着阿砚去后山采药,指着岩缝里的三枝九叶草,“冬藏的根,要选根须白、节多的,太细的药力不足;春采的叶,要选叶背绿、无黄斑的,有斑的是受了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砚把青砚翁的话都记在竹片上,用炭笔写着,挂在药庐的墙上,每天都念一遍。有一次,山外来了个商人,得了冷嗽,咳得胸口发闷,还气短。阿砚学着青砚翁的样子,给商人诊脉,脉沉迟而弱,是“寒湿困肺,肾气不足”。

他取了冬藏的三枝九叶草、秋采的百部,加了点黄芪,放进竹甑里蒸,还加了片陈皮——商人赶路累,气不顺,陈皮能理气。蒸好的药汁,阿砚让商人温着喝,每天三次。商人喝了五天,咳就好了,临走时说:“你这徒弟,比你师傅还细,药喝着舒服,病好得也快。”

转年春天,括苍山来了场突发的寒湿,山民们的冷嗽一下子多了,青砚翁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去采药。阿砚就自己带着山民们去后山,采三枝九叶草、百部、黄芪,按照青砚翁教的法子,枫香熏药,加麦冬或陈皮,给山民们蒸药汁。

有个老人咳得喘不过气,阿砚给老人加了点紫苏叶,还把药汁蒸得更透,老人喝了三天,喘就轻了;有个孩子咳得气虚,阿砚加了黄芪和红枣,孩子喝了五天,就又能在山里跑了。山民们都说:“阿砚成了小青砚翁了,咱们的病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