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叶脉解构 弧生韵
原研哉的工作室里,渐渐堆满了泽泻的标本。干制的叶片被压在玻璃下,新鲜的植株养在陶盆里,还有一台显微镜专门用来观察叶脉的微观结构。他让助手用3D扫描仪将叶片形态录入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能360度旋转,每一道弧线、每一个起伏都清晰可见。
“你看主脉与侧脉的夹角,”他指着屏幕对团队说,“平均是37度,这个角度既能保证支撑力,又能让水流最顺畅地汇集。”他试着在模型上调整角度,当角度小于30度时,侧脉显得拥挤,模拟的水流出现了滞涩;当角度大于45度时,支撑结构又显得松散。“大自然早已算好了最优解。”
真正让团队着迷的,是叶片边缘的“非对称起伏”。扫描仪显示,泽泻叶的左右两侧边缘并非完全对称,左侧的波浪弧度略大于右侧,像被水流长期冲刷后自然形成的姿态。“这打破了我们对‘对称美学’的执念。”年轻的设计师小林说,她之前设计的水杯总追求完美对称,却总觉得少了点灵气。
原研哉让助手制作了一系列不同弧度的陶土模型,用来测试水流在不同形态容器上的表现。他们发现,模仿泽泻叶自然起伏的模型,倒水时水流更连贯,壶嘴残留的水珠也更少。“因为叶片的弧度与水流的惯性完全契合。”原研哉解释道,“就像泽泻叶上的露水,会顺着最自然的轨迹流动。”
他开始在草图上勾勒茶具的轮廓。壶身的曲线参考了泽泻叶从叶柄到叶尖的自然弧度,壶嘴的角度则对应着叶尖的倾斜度。“要让使用者在倒水时,感觉不是在‘倾斜茶壶’,而是在‘让水流顺着叶片滑落’。”他在草图旁画了一个小小的箭头,标注着“水流的自然路径”。这些草图上的线条,渐渐有了“水韵”系列的雏形。
第三回 块茎启示 底生空
秋末的泽泻田,泥土被翻耕开来,露出埋在地下的块茎。那些褐皮白肉的球状物,表面布满细小的凹坑,切开后,内部竟有蜂窝状的孔隙结构。“这是泽泻储存水分和养分的方式。”植物学家的话让原研哉眼前一亮——他正为茶杯的底部设计发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普通茶杯的底部要么是平的,要么是小圆圈,与桌面接触时总会发出声响,而且容易积水。”原研哉拿起一块泽泻块茎,指着上面的凹坑,“你看这些自然形成的凹陷,既减轻了重量,又能让块茎稳固地立在泥里,还能透气排水。”
他让3D打印机打印出块茎内部的蜂窝结构模型,发现这种多孔结构有着惊人的稳定性和轻量化特性。“如果把杯底设计成类似的凹陷结构,”小林兴奋地说,“既能减少杯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摩擦声,又能让杯底的积水顺着凹陷流走。”